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青年教师不断适应国家战略、科技变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发挥建强高等教育龙头的生力军作用,近日,教育部、中央组织部、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支持和引导青年教师全面发展作出工作部署。
《指导意见》指出,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强化高校青年教师全链条建设,全面提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水平、科研创新能力、社会服务本领、国际化视野,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服务战略能力、促进专业能力发展、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供更为有力的师资保障。
《指导意见》强调,要聚焦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发展重点推进五个方面主要任务:在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方面,要强化高校党委对青年教师工作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师党建引领,强化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落实健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青年教师成长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在人才引育使用方面,要结合学校整体发展目标和学科建设重点,科学制定引才规划,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人才聘用机制,激励引导青年人才安心工作、静心科研。在教师发展体系方面,要完善发展支持机制,建实建强教师发展中心,推动高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人才队伍交流,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增强科研实践能力,提升青年教师能力素养。在考核评价机制改革方面,要统筹考虑青年教师职业志向、学科领域、岗位角色的特点,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导向,完善科研考核评价,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教师服务保障方面,要强化青年教师待遇权益保障,减轻非教学科研负担,解决生活困难,关注身心健康,提升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营造潜心教学科研环境。
《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各校要把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将意见转化为具体工作举措。要明确任务分工,加大工作力度,健全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完善规章制度,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政策举措落地见效。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
教师〔2025〕5号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青年教师不断适应国家战略、科技变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发挥建强高等教育龙头的生力军作用,现就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强化高校青年教师全链条建设,全面提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水平、科研创新能力、社会服务本领、国际化视野,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供更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重点工作
(一)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坚持和加强党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全面领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青年教师成长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完善制度规范,健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师德违规“零容忍”,引导青年教师自律自强、爱岗敬业。
(三)提升服务战略能力。聚焦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对准高校办学理念、职能定位、发展赛道,精准选才、精确引才、精心用才,引导青年教师更好体现自身价值和贡献。
(四)促进专业能力发展。完善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提供更多培训学习、承担项目、实践锻炼、海外研修等机会,引导青年教师不断提升教书育人和科研能力。
(五)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强化待遇保障,加强关心关爱,营造良好成长氛围,增强职业荣誉感、成就感,引导青年教师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高校党委对青年教师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党委联系青年教师制度,完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思想状况调研,准确把握青年教师思想动态。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五史”)学习教育。定期开展党情国情社情考察,激励广大青年教师厚植爱国情怀,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
2.加强教师党建引领。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注重培育青年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注重从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加强对优秀海外留学归国青年教师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建带群建,使广大青年教师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
3.强化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开展教育家精神培育涵养,把教育家精神融入青年教师培养发展全过程,引导青年教师将教育家精神作为共同价值追求。强化教育家精神弘扬践行,贯穿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各环节,引导青年教师潜心育人、锐意创新、服务人民。注重用教育家精神引领激励,加大青年教师中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宣传,引导青年教师见贤思齐、崇德修身。
4.严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健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意见,完善师德教育、典型引领、教师准入、日常监管、考核评价、监督指导、举报核处、责任追究、权益保障、责任落实等十项机制。在青年教师聘用中严格考核把关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要求。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教育,以十项准则规范职业行为,塑造优良教风学风。依规依纪依法查处师德违规行为,坚决将“害群之马”清除出教师队伍。对涉师不实举报及时澄清、依法惩处,维护教师良好形象。
(二)强化人才引育使用,提升青年教师竞争力
5.科学制定引才规划。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规律性、前瞻性研究,结合学校整体发展目标和学科建设重点,明确人才配置方向、重点、类型,统筹近期和长远,精准规划引才岗位,细化引进标准,以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为重点,推行分类引才。加强青年人才储备,对有意愿从事高校教师工作的优秀博士后进行引导支持。
6.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完善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建设优秀青年人才资源信息库,推进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人才共引共享。落实高校人才引进自主权,创新柔性引才机制。引进具有行业企业丰富实践经验的特殊高技能青年人才,可适当放宽年龄学历要求。加大平台、项目、经费等方面的资源统筹和协调力度,加快建设一流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高技能人才。
7.完善人才聘用机制。健全岗位管理制度,完善岗位聘用标准,依法依规自主设岗、灵活聘用青年教师。强化聘期管理,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实施预聘长聘制的高校,要以培养和留用人才为出发点,科学设置预聘期,设计发展路径,加强过程管理、反馈和指导,强化薪酬待遇、经费投入、科研资源、招生指标等方面的支持,规范科研项目、人才计划管理,激励引导青年人才安心工作、静心科研。
(三)健全教师发展体系,提升青年教师能力素养
8.完善发展支持机制。统筹教师研修、职业发展咨询、学习资源服务等职责,建实建强教师发展中心。鼓励高校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共建青年教师培训基地,推动高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人才队伍交流。强化青年教师发展支持引导,配备职业发展导师,强化高水平团队培养支持,在项目申报、学术任职等方面提供更多机会。支持高校教师进行国内外访学研修,开展行业企业实践,鼓励高校设立专项资金等,支持青年教师国际交流合作。
9.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实施高校青年教师教书育人团队赋能工程,示范带动青年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课程建设能力、学生指导实效等。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举办教学能力展示活动与竞赛,锤炼教育教学基本功。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增强应用数智技术创新教学本领。加强青年导师队伍指导和培养,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
10.增强科研实践能力。长周期稳定支持一批高校青年教师开展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推进有组织科研,支持青年教师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研究,积极参与科学、工程和技术创新,助力推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和对外话语传播。落实高校产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和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有关政策,推进双向互聘兼职,提升教学实践和工程实践等能力。引导青年教师将研究实践与创新创业孵化相结合,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不同研究成果应用。
(四)改革考核评价机制,激发青年教师队伍活力
11.完善科研考核评价。完善高校教师评价改革,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引导支持力度,统筹考虑青年教师职业志向、学科领域、岗位角色的特点,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导向,科学确定评价指标,科学设置考核周期,客观评估个人与团队贡献,强化激励创新、审慎包容的评价导向。加强青年教师科研项目完成质量和成果应用评价,改变简单以量化指标评价科研水平,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推进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坚持科研自立自强,鼓励青年教师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著。合理设置高校评价标准,不把人才称号作为高校评价指标,淡化论文和奖项数量指标,避免层层分解为青年教师考核评价指标。
12.优化教育教学评价。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通过考评教学规范、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等实绩,加强对教书育人实效评价。强化青年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注重教学业绩在聘期考核、职称评聘、绩效分配及评奖评优中的运用,加大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改革等成果在教师评价中的权重,促进青年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健全学校和院(系)两级教学指导与评价机制,系统评价和反馈指导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五)提高服务保障水平,营造潜心教学科研环境
13.强化待遇权益保障。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扩大高校薪酬分配自主权,支持探索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分配方式,鼓励采取多种办法提高青年教师待遇。减轻非教学科研负担,减少安排青年教师从事一般行政事务性工作。将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解决生活困难,关注身心健康,定期组织体检,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丰富文体活动,提升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
14.强化组织保障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把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将意见转化为具体工作举措。教育、组织、科技、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在改革发展、人才建设、科研项目、经费支持、岗位待遇、住房保障等方面,明确任务分工,加大工作力度,健全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高校要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统筹青年教师、青年辅导员、青年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完善规章制度,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政策举措落地见效。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一、出台《指导意见》的背景和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部署。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青年教师是建强高等教育龙头的生力军,是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对标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在师德师风、选聘机制、教师发展、考核评价、服务保障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为此,教育部在深入调研、全面梳理、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会同中央组织部、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研制印发了《指导意见》,旨在全面提升青年教师能力素养,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供更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请介绍一下《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
答:《指导意见》共三部分,分别对应总体要求、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其中主要任务从五方面提出14条举措。一是总体要求。明确了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主要目标。二是重点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围绕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服务战略能力、促进专业能力发展、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等五方面提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着力点。三是主要任务。在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提出强化高校党委对青年教师工作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师党建引领,强化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严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在人才引育使用方面,提出科学制定引才规划,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人才聘用机制。在教师发展体系方面,提出完善发展支持机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增强科研实践能力。在考核评价改革方面,提出完善科研考核评价,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教师服务保障方面,提出强化待遇权益保障,加强组织保障工作。
三、《指导意见》提出了哪些创新举措?
答:《指导意见》围绕青年教师引育管用全链条培养提出若干创新举措,支持和引导青年教师全面发展。
一是突出思想政治引领性。着力激发青年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进建立健全党委联系青年教师制度,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坚持教育家精神培育涵养、弘扬践行、引领激励,落实健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意见,引导青年教师见贤思齐、崇德修身。
二是突出引才精准性。着力加强青年人才引进的科学化、规范化,提出落实高校人才引进自主权,结合学校整体发展目标和学科建设重点,明确人才配置方向、重点、类型。推进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人才共引共享。健全岗位管理制度,激励引导青年人才安心工作、静心科研。
三是突出育才专业性。着力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实践能力,提出建实建强教师发展中心,推动高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人才队伍交流,强化青年教师发展支持引导。实施高校青年教师教书育人团队赋能工程、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等。
四是突出考核评价多元性。着力发挥考核评价的牵引、导向和激励作用,提出统筹考虑青年教师职业志向、学科领域、岗位角色的特点,科学确定评价指标,科学设置考核周期,客观评估个人与团队贡献,强化激励创新、审慎包容的评价导向。加强对教书育人实效评价,强化青年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
五是突出待遇保障激励性。着力加大对青年教师工作生活的关心关爱,提出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扩大高校薪酬分配自主权,鼓励采取多种办法提高青年教师待遇。减轻青年教师非教学科研负担,解决生活困难,关注身心健康,提升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
四、如何做好《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
答:为确保《指导意见》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见效,提出了如下举措: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各地各校要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高度深刻认识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把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完善规章制度,狠抓工作落实。
二是明确责任分工。教育、组织、科技、财政、人社、住建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在改革发展、人才建设、科研项目、经费支持、岗位待遇、住房保障等方面,明确任务分工,加大工作力度,健全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是强化政策宣传。各地各校要在深入理解掌握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开展政策宣传解读,细化政策举措,加强跟踪调研,总结创新做法和典型经验,及时宣传推广,形成大胆探索、奋楫争先的良好局面。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