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是首都教育体系和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力量中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组成部分,是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近期,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明确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具体的任务表、路线图。北京将以此为指引,融入“十五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强化高校青年教师引育留用的全链条建设,以期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精准施策提供北京模式。
一、立足长远,科学制定引才规划,筑牢青年教师队伍根基
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队伍,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与战略属性,坚持规划先行,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科学性。
一是强化规律研究与前瞻布局。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对青年教师成长规律、人才流动趋势、学科发展动态的深入研究,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置于学校整体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大局中进行统筹谋划。紧密结合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特别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目标要求,明确人才配置的核心方向、重点领域和急需类型。既满足当前教学科研的迫切需求,也要着眼于未来5到1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需要,实现近期补充与长远储备的有机结合。
二是推行精准规划与分类引才。改变“大水漫灌”式的引才模式,转向“精准滴灌”。依据学校定位和学科重点,精准设置引才岗位,细化引进标准,确保人岗匹配。实施分类引才策略,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人文社科等不同领域,设立差异化评价标准和引进路径。如中关村学院面向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引才,具备相关头部科技企业研发背景。
三是加强青年人才战略储备。充分发挥博士后队伍的“蓄水池”作用,通过设立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科研启动经费、创造独立研究机会等方式,吸引和留住国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对具有潜力的博士后加强跟踪培养,鼓励其潜心从事创新性研究,为成长为卓越教师奠定基础。
二、创新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提升引才聚才效能
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需要不断创新引进机制,提升引才的灵活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北京市始终致力于推动高校将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高水平人才培育引进的基本导向,加快各类高水平青年人才引育。
一是落实高校引进自主权,激发主体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高校在青年教师引进中的自主权。高校根据发展规划自主确定引进人才的岗位、数量、标准和程序,自主组织招聘、评审和聘任,鼓励高校加快海外人才引进,教育主管部门主要发挥宏观指导、政策支持和监督保障作用。这有助于高校快速响应学科发展需求和人才市场变化,提升引才效率。
二是实施柔性引才机制,汇聚天下英才。打破刚性约束,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模式。鼓励高校通过聘请兼职教授、客座教授、设立讲座教授席位、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企业的优秀青年人才,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北京发展贡献智慧。特别是对于具有特殊专长或丰富实践经验的青年高技能人才,结合实际贡献,在年龄、学历等方面适当放宽要求。
三是建设人才信息库,推动共引共享。依托大数据信息技术和人才计划,建设优秀青年人才资源信息库,动态管理人才学术背景、研究方向、成果产出等信息。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进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之间的人才共引共享机制。例如,支持跨单位联合引进领军人才及其团队,鼓励人才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在不同创新主体间双向兼职、横向流动,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的顺畅流动与高效配置,形成协同引才、合力用才的良好局面。
四是加大支持保障力度,优化引才环境。为引进人才配套有竞争力的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室空间、仪器设备等资源,在研究生招生指标、团队组建等方面予以倾斜。推进市属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双聘”制度,吸引企业专家到高校兼职。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才平台重要作用,推动高校青年教师积极申报人才计划。5年来,北京高校共有52人入选青年北京学者计划。在卓越青年科学家等项目遴选中突出产业对接度,支持青年人才开展应用型研究。
三、完善聘用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促进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
以深化综合改革为牵引,完善聘用机制与评价体系,探索“一校一策”支持模式,为青年教师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和稳定的政策预期。
一是强化聘期管理与流转退出。推行聘期目标管理制度,明确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任务要求。加强聘期考核,将结果作为岗位聘任、等级晋升、薪酬调整及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畅通流转和退出渠道,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保持队伍竞争活力与良性循环。
二是科学实施预聘长聘制度。坚持以培养和留用优秀人才为出发点,科学设置预聘期限,为青年教师提供充足的科研起步时间。设计清晰的发展路径,明确长聘晋升标准与程序。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导师指导、中期评估、学术交流等机制,强化薪酬待遇,经费、科研支持等,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发展中的困难,促进其学术成长。
三是加强教师数字赋能。顺应教育数字化趋势,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印发全国首个省级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和应用指南,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新范式。深化人工智能在教师研修、教学场景中的实践研究,建设智能化教学平台。开展AI创新社区应用推广,为教师、学生及科研团队提供人工智能技术“学、训、研、用、产、享”全链条服务及全要素支撑。成立北京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虚拟教研室,实现全市授课教师全覆盖。首都师范大学通过“Deep Seek引领教学创新与科研申报能力提升工作坊”等,构建“认知-实践-应用”培训体系,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
四是强化全方位支持与营造优质环境。持续构建激励导向鲜明、支持卓越发展的薪酬待遇体系,优化科研资源与招生指标配置,向业绩突出、潜力巨大的青年教师倾斜。规范科研项目和人才计划管理,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扰,破除“五唯”倾向,完善分类评价体系,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与同行评议。支持高校在绩效工资总量核定中向高层次人才集中、创新成效突出的部门倾斜。建立健全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支持体系,包括入职培训、国内外访学等制度。通过“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等项目,支持青年教师组建团队,协同攻关。
强化青年人才的引育使用,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是一项关乎首都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工程。北京市教育两委将继续引导和支持高校、科研单位,在新域新质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征程中,以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为抓手,持续优化引才规划、创新引进机制、完善聘用管理,充分激发青年教师的创新潜能与创造活力,打造一支与首都战略定位相匹配、支撑首善之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流青年教师队伍,营造近悦远来、人尽其才的良好生态,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北京力量。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任 李奕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