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体育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八个方面重点任务,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二十条”举措,对深化学校体育综合改革进行系统部署。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方面:
充分保障体育时间。高等教育阶段要严格落实体育课程最低学时要求(本科144学时、高职108学时),推动高校面向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形式多样的体育课程,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有强度的课外体育锻炼。引导大中小学生周末和节假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修订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办好全国体育科研与教学成果报告会。发挥全国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加强教学指导,组织开展精品体育课程遴选、教学成果推广交流。
健全训练竞赛与人才培养体系方面: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优化高等学校体育类学科专业布局,适度扩大本科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完善学生体育赛事与职业联赛的人才输送机制,为优秀学生运动员进入省队、国家队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优秀运动员多样化升学通道。
壮大体育骨干力量方面:
建设新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大力推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创新发展,鼓励高校在校内实行面向普通类专业和体育类专业生源的二次选拔,充实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对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高水平运动员,在学分计算、评优评奖、保送研究生等方面予以倾斜,充分发挥高水平运动队在探索体教融合、推动项目普及、塑造大学精神、增强学生体质、引领高等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等方面示范作用。
改进体育监测评价方面:
深化体育评价改革。鼓励高校在强基计划等特殊类型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高校可积极探索在学生毕业前颁发体质健康证书。
加强学生体质精准干预。各级各类学校要普遍建立“监测—干预”联动机制,针对性地优化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开展家庭体育指导。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数字画像,探索运动、卫生、营养相结合,制定精准化干预措施。实施大学生体质提升专项行动,“一校一策”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构建新型体育师资队伍。各地要根据体育课程开设需要,结合人口变化趋势,配齐配强专职体育教师,优化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师补充机制,鼓励建设区域体育教师共享中心。鼓励支持优秀体育类专业大学生赴中西部等地区开展体育支教志愿服务。
加强培养培训。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运动技能培养,强化教学实践,健全见习实习制度,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鼓励通过公费师范生方式培养体育师资。办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
完善激励机制。改进体育教师考核评价办法,综合考虑体育课教学质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指导参赛成绩等方面,开展科学评价。将教师组织开展大课间、体质健康监测、课余训练、课外活动、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等计入工作量。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在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等评选中保证体育教师占合理比例。
强化条件保障方面:
推动场地设施拓展升级。将改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条件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升级改造总体安排。因校制宜推进运动空间升级改造,挖潜拓展校园体育运动空间,鼓励创设小型化运动锻炼场景,打造校内“微运动场”,合理配置体育器材设施。
加强社会资源共用共享。鼓励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学校和学生公益开放,推进学校体育场馆课后、周末和寒暑假期向学生免费开放。
培育体育文化方面:
树牢健康第一理念,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把体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校园生活全方位。
推进社会协同方面:
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育人资源,深化体教融合,加强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融合,鼓励各地加强公共资源统筹,共同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