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论坛在电子科技大学成功举办。论坛期间举行了《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外审服务规范》(T/CSEDS 0006—2025)团体标准(以下简称“《规范》”)发布仪式。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参事石勇共同为参编单位颁发证书。该标准于2025年11月20日起正式实施,旨在通过标准化手段,破解高校教师职称外审工作中的痛点与难点,为构建科学、公正、规范的人才评价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发布仪式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右一)、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参事石勇(左一)共同为文件起草单位和起草人颁发参编证书。
回应需求,精准对接政策脉络
团体标准的研制是对国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系列部署的积极响应。从《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6)提出“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2020)明确“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价”,再到202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一系列顶层设计为标准制定指明了方向。2025年7月教育部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部署推进会,更将“同行评议机制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列为率先突破的重点,本标准的发布恰逢其时,为试点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规范。
直击痛点,突出系统规范引领
团体标准直击当前外审服务中“如何精准匹配真同行?”“如何确保评审质量?”“如何对多元化成果实施分类评价?”等核心痛点,通过确立公平、保密、分类评价、精准匹配和回避五大原则,并系统性地规范外审服务机构、从业人员、专家库与外审平台的全流程要求,致力于实现“找到懂的专家,做到好的评审”这一核心目标。其实施将有效提升评审公信力,通过制度性保障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预,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并将显著促进外审服务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为第三方机构设立明确的服务标杆,推动市场从无序竞争转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健康生态,从而直接服务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贡献实质性力量。
内容系统全面,预期效益显著
据项目负责人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云海教授介绍,团体标准构建了系统完整的外审服务体系,内容涵盖服务全流程。标准确立了公平、保密、分类评价、匹配和回避五大基本原则,从服务机构资质、从业人员素质、专家库建设到外审平台功能等方面细化了具体要求。同时,标准通过规范性附录明确了从项目分析到材料归档的全链条服务流程,并建立了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和服务评价体系,确保各环节有章可循、持续改进。该标准的实施将产生显著效益:通过统一服务标准提升评审质量与公信力,增强学术界认可度;为第三方机构提供明确指引,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准确识别和激励具有真才实学的教师,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作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开展人才研究,服务人才发展”宗旨的具体实践,这一标准标志着我国人才评价服务标准化迈出关键一步,将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提供重要支撑。
据王云海介绍,团体票标准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参与本文件起草的单位包括学术桥(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计量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山东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昌大学、暨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11家单位;参与起草的专家包括王云海、李战国、秦冠英、杜伟锦、吴报华、邹芙都、吴丹、黄晓昀、李岩、于磊、孙航、干婷、吴强、吴晓伟、邬晓瑜、计红军、赵佳、李晓轩、田开义等19位专家。
《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外审服务规范》团体标准的发布与实施,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践行“为国家教育发展和重大教育决策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落实国家教育评价改革精神、推动人才评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它将对规范高校教师职称外审服务市场、构建更加科学、公正、规范的高校教师学术评价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