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国际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其作用日益凸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25年上合组织天津峰会期间揭牌成立,是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深化区域合作、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中心承载着拓展合作路径、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标准共建、促进人才流动、加强经验共享、服务产业发展等六大任务,标志着天津从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向着升级为服务国家对外职业教育合作的枢纽站迈进。
当前,中心建设已进入从“物理挂牌”向“化学运行”转变的关键阶段。在此过程中,做强做实上合组织国家鲁班工坊的成果转化,推动资源整合、标准共建与机制融通,成为提升中心实体化运行效能的重要路径。一方面有助于实现中心功能跃升,另一方面将为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间的职业教育合作提供更多可借鉴的“天津智慧”与“中国方案”。
一、坚实基础:天津经验的积累与优势
天津在支撑中心建设、推动鲁班工坊高质量发展方面,具备扎实基础和显著优势,为中心实现从“挂牌”到“运营”的进阶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制度创新的重要源泉。作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天津在体制机制、办学模式和产教融合等方面先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政策经验和改革成果,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些实践经验不仅为国内职教改革提供了“天津方案”,也为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模板”。
二是鲁班工坊布局完善,形成辐射带动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亮丽名片,鲁班工坊已在全球多个国家落地生根。在上合组织成员国中,天津主导建设了8国10坊,占中国在上合国家工坊总数的83.3%,构建了覆盖广泛、特色鲜明的国际合作网络。位于天津的鲁班工坊体验馆,成为集中展示建设成果、分享中国职教模式的重要窗口,实现了成果可视化与模式可感化。
三是国际平台能级提升,打造资源汇聚的关键纽带。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强化了天津在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合作枢纽地位。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永久落户天津,构建了“会、盟、赛、展、刊”一体化的国际交流体系。两大国际平台的叠加效应,将为中心集聚国际优质资源、开展高水平对话、分享最佳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中心深化与各成员国的职教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现实挑战:成果转化中的瓶颈分析
在推动鲁班工坊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效能提升的过程中,仍需关注以下3个方面的提升空间:
其一,资源整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各海外鲁班工坊在长期建设运营中积淀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形成了丰富多元的知识资产。然而,这些优质资源目前分布较为分散化、碎片化,需要进一步进行有效地统筹整合与系统化提升。这种资源分布格局不仅影响了知识管理的效率,更将可能制约中心作为国家级平台本应具备的资源集聚与辐射功能,最终影响整体合作效能的充分释放。
其二,经验转化效能有待提升。从知识转移理论的角度看,实践智慧只有经过系统化提炼,才能实现跨情境的有效迁移。各鲁班工坊在建设运营中形成的实践经验多停留在具体操作层面,在系统的理论提炼和方法论总结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前,微观层面的经验积累虽然丰富,但由于未能有效且充分凝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各坊之间经验借鉴、转化的效能,一定程度上导致优质实践无法在不同国家、不同专业领域实现快速移植和规模化应用,制约了鲁班工坊整体品牌效应的充分发挥。
其三,可持续发展机制有待持续完善。当前,鲁班工坊与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平台效应、“走出去”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行之有效的衔接机制仍在不断探索完善中。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作用有待更进一步充分激活,多元协同治理格局仍需更深层次深化。阶段性表征则呈现出成果转化工作一定程度上缺乏“自我驱动”能力,仍过度依赖行政推动的特点。从治理理论视角出发,这种运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项目的自我造血功能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了合作成果的深度转化与规模效应。
三、系统路径:推动中心能级提升的应对举措
为推动中心实现从“物理承载”向“化学运行”的质变升级,建议聚焦以下3个关键方向,系统推进:
其一,强化资源集成与平台建设,提升系统支撑能力。充分发挥鲁班工坊实践效能,中心成果转化枢纽功能,着力构建系统化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为中心实体化运行提供坚实基础。一是进一步建设上合组织产业与人才发展智库网络,联合成员国研究机构,开展产业政策协同研究和人才需求预测,为鲁班工坊的专业布局提供精准指引。二是建设鲁班工坊数字资源库,系统整合各工坊在课程开发、师资培养、质量保障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形成分类科学、检索便捷的共享资源体系。三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交流平台,通过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和成果展示活动,促进各方资源的有效对接与协同创新。
其二,推动经验转化与模式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动能。聚焦实践经验的理论提升和模式创新,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路径。一是开展鲁班工坊典型案例研究,选择在哈萨克斯坦、埃及等国的成功项目进行深度剖析,提炼适应不同国情的运营模式和方法论框架。二是创新经验推广机制,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和实践指南,通过“传帮带”等方式推动先进经验的快速移植。三是完善动态优化机制,深化定期评估机制,以了解各工坊运行成效,及时总结创新做法,不断完善合作模式。
其三,构建融合发展生态,激发内生动力。一是构建“政、行、企、校、研”协同发展的良性生态,整合各方资源,建立需求对接和资源共享机制。二是深化校企协同出海模式,推动在外中资企业将人才培养需求与鲁班工坊建设深度对接,形成“一坊一策”的合作模式。三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在财政投入、外事审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作者:王妍,女,教育学硕士,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范凯,男,博士生,天津大学讲师。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