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破局·立新·赋能:探索高职技术服务反哺育人新范式——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5-11-07 17:00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

  在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突破传统办学局限,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有效开展技术服务,并将成果系统反哺教学,形成良性循环,成为一项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级“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以“需求引领、协同研发、成果反哺”为核心,系统构建了以“需求图谱、协同机制、赋能载体”为支柱的技术服务新模式,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实训场”走向“生产线”,并系统融入“育人课堂”,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高职技术技能创新之路。

  一、精准锚定需求:“需求图谱”破解“做什么”的难题

  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技术服务长期面临资源短缺、需求不清、项目零散、与教学脱节等现实困境。为此,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建立“需求图谱”机制,系统解决技术服务“做什么”的根本问题。

  学院每年组织科研骨干教师与科技创新学生团队,深入合作企业开展系统调研,聚焦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技术难点与工艺痛点,绘制形成以“技术研发、工艺改造、新技术应用”为维度的需求图谱。该图谱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企业科技特派员等渠道共同发布,形成“企业命题、院校揭榜、校企互融、师生共创”的协同机制。近五年来,学院累计回收技术服务需求条目150项,成功立项并揭榜研发30项,确保技术服务内容源于企业真实场景、用于生产实践,从根本上保障了项目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高效协同研发:“协同机制”解答“怎么做”的困惑

  明确“做什么”之后,关键在于“怎么做”。学院构建了实体化运行的项目管理体制,形成“院校—科技园—企业”“院校—研究机构—企业”“政府—院校—企业”三类协同机制,有效整合政府、行业、企业、院校与科研院所等多方资源。

  学院积极推动科技骨干教师申报天津市企业科技特派员,试行轮转制度,鼓励教师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服务企业,并携手企业围绕需求图谱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国家级技能大师史清卫带领模具大师工作室通过“分层剥离、分段研发、分步实验”的模式,成功完成《洗衣机内筒自动分离解决方案》等多项技术服务,为企业技术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路径。

  同时,学院修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管理办法》《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实施细则》等制度,构建矩阵式政策支持体系,充分激发技能大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群体的创新活力,实现各方“共投、共研、共用、共享”。

  三、深度成果反哺:“赋能载体”实现“何以育人”的闭环

  技术服务的最终价值,不仅在于解决企业难题,更在于赋能人才培养。学院依托协同创新中心、海教园大学科技园、产教融合基地和鲁班工坊等赋能载体,系统推动项目成果融入教学资源,实现“成果反哺”机制化、常态化。

  学院致力于打通科技成果反哺教学的“价值循环”,形成了“三进赋能、三融固本”的赋能链路。“三进”即推动成果进课堂、进师资、进创新创业项目,直接赋能教与学;“三融”即实现成果融专业、融课程、融资源,系统夯实育人基础。例如,学院为海鸥手表等10余家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并将创新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应用于《创新创业》《机械制图》《电力电子技术》等课程。与瑞士GF、卡尔蔡司等企业共建的“中国轻工业精密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仅建成国内高职首条精密模具智能制造生产线,更转化为先进实训系统。“Blue wind烟气治理方案”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现转化并反馈教学,形成“技术服务—教学融入—双创育人”的良性生态。

  近五年,学生累计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以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等国赛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6项,市赛奖项突破百项,主持或参与专利15项。学院每年约有70%的企业技术服务成果成功反哺教学。

  四、创新机制保障:构建“四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生态

  学院构建“需求导向、政策支持、项目引领、成果反哺”四位一体的长效机制,打通“四个通道”:校内跨界技术人才聚集通道、校企共研共建通道、项目资金进出通道、成果作为教师评价晋升通道。

  在科研考核方面,学院推进系统性改革:一是厘清权责、简化流程,取消唯论文评价,对发明专利给予全额补贴与奖励;二是延长周期、丰富形式,实行年度登记与三年考核相结合的交叉周期,鼓励“重质量、育精品”;三是分类考核、强化激励,将教师分为教学主体型与科研主体型,实施差异化评价,并以培训机会等多元化方式激励教师。这些举措为教师潜心技术服务和教学改革营造了宽松、公正的制度环境。

  五、应用推广成效:从国内到国际的示范辐射

  该模式的实践取得显著成效。近五年,学院累计申报天津市企业科技特派员140余人次,获专利授权130余项,技术服务到款额达2100余万元,年均递增20%。研发的《智能在线检测棘爪拨片高速精密级进模具》获中国模具行业最高奖“精模奖”一等奖,实现进口替代并填补国内空白。

  在国内推广方面,学院形成的科研管理制度被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采纳,并为多所高职院校示范推广。在国际合作方面,埃及鲁班工坊国际化专业的教学标准纳入埃及国民教育体系,埃及鲁班工坊被列入埃及教育与技术教育部发布的《TE2.0改革》中的“卓越基地”试点,累计培训当地师生数千人次。以此为基础,学院牵头号召联合中埃两国20余家院校、机构成立新能源与智能制造行业国际协同产教融合共同体,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埃产能合作。

  六、结语

  实践证明,“天津轻工模式”以“需求图谱—协同机制—赋能载体”为核心框架,探索出技术服务深度融入育人的有效路径,打通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壁垒,在服务区域产业升级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实现了深度赋能,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参照。

  [作者信息]:王妍,女,教育学硕士,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王春媚,女,工学硕士,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部部长,教授;张梦龙,男,教育学硕士,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部副部长,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新一轮教学成果重点培育项目“需求导向、协同研发、成果反哺:高职院校技术服务路径的研究与实践”( PYZJ-037)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1223043167 2023-03-03 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