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医药大学校长杨晓航寄语2025届毕业生
尊敬的各位校友、老师、家长朋友们:
亲爱的2025届毕业生们:
大家上午好!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风暖盛夏,骊歌又起。今天,我们共同见证2025届毕业生圆满完成学业,即将踏上人生新的征程。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全体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们、悉心抚育你们的家长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今天是收获成功的日子!几年前,你们怀揣着对岐黄之术的向往、对生命奥秘的好奇、对健康卫生事业的崇敬,从五湖四海汇聚到沣渭之滨。初入校园的你们,如同未经炮制的生药,带着棱角与青涩,沐浴着“精诚仁朴”的学府之光,从懵懂到坚定,从稚嫩到成熟,经历了人生最重要的蜕变。忆往昔,图书馆里深夜不熄的灯火,实验室里反复求证的身影,教科书上密密麻麻的批注,临床实习时千锤百炼的实践,“百花奖”舞台上绽放风采的表演,“互联网+”赛场上崭露锋芒的角逐……你们所展现的蓬勃朝气与求知热忱,已成为陕中医精神谱系中不可或缺的亮色。同学们,此刻,你们身着庄重的学位服,站在大学时光的终点,作为校长,我为2025届全体毕业生优异的表现感到骄傲!


同学们,今天还是告别母校的日子!这几天的校园里,到处都是同学们拍照留念的身影,你们的一张张照片,定格的是青春印记,铭记的是母校情怀。这几年,砥砺奋进的陕中医始终与你们共赴卓越。学校的办学实力越来越强,成为陕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获批中国中医药联合研究生院成员单位,入列国家优质本科高校,两所附属医院分别获批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培育单位、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单位等。学校先后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临床医学、中药学、护理学专业认证,中医学连续两轮入选省级一流学科,中药学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跃升两个等级,实现历史性突破,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行列。特别是去年,我们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了几代陕中医人的夙愿。同学们,请相信,过些年你们再回母校时,陕中医会更大、更强、更好、更美丽!

同学们,今天更是面向未来的日子!你们即将踏入的是一个机遇与挑战深度交织、变革与重构加速演进的伟大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洞察处于深刻变革中的时代脉搏,是你们出发之前的最后一课。当前,全球竞争风云激荡,科技浪潮一日千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深刻重塑着我们的知识边界和行为方式。现在的你们,大多二十多岁,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你们刚过而立之年,正值干事创业的黄金时期;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你们也不过五十岁左右,正处于阅历丰富又能独当一面的人生阶段。历史赋予你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成为强国建设主力军。我坚信,你们有底气、有朝气、有能力,一定会成为民族复兴伟业的中流砥柱!

同学们,今天,你们即将踏上新的征程,追逐新的梦想,开启新的人生。此时此刻,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既为大家今日的学有所成感到骄傲,更对大家即将奔赴的时代大潮而牵挂期许。临别之际,我再叮嘱几句:
一是希望同学们以赤子之心砥砺报国,将人生理想融入时代洪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中医药自诞生之日起,其核心价值就在于“济世活人”“佑护黎元”。从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而著《伤寒杂病论》,到孙思邈“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大医精诚,从1952年以首任校长罗冬祥为代表的老干部、老专家在建校之初就播下的延安精神火种,再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你们的老师、学长们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可以说,报国为民的红色基因始终流淌在陕中医人的血脉之中。
同学们,银针虽小,可连国运;处方虽轻,能系苍生。无论你们未来身处何方,位居何职,都要时刻铭记陕中医人基因中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的洪流中,勇挑重担、踔厉奋发,用青春书写新时代中医药人的报国华章。

二是希望同学们以奋进之心脚踏实地,在躬行实践中淬炼真才实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我们熟悉的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行医七十二载,躬身临床、潜心研究,提出“四期六症”辨证之法,在中医脑病和急症领域贡献卓越,令学界敬仰。陕西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张登本老师,五十余载立身三尺讲台,不慕名利、不计得失,甘坐“冷板凳”,终成享誉海内外《黄帝内经》研究的大家泰斗。从两位老师的经历我们深切感受到,想要“博极医源”,必须“精勤不倦”。
同学们,希望你们坚守对生命的敬畏、对理想的执着,拒绝虚华,脚踏实地,久久为功,通过自我掌控和独立思考,去抵抗住人性的懒惰和自我放弃。请相信越努力越幸运,真心盼望大家都能成为精彩人生的奋斗者和主宰者。

三是希望同学们以开拓之心锐意进取,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而青年是最常为新的,也是最能为新的。面对现代疾病谱的变化、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提升以及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深度融合的科技革命,我们既要“传承精华”,传名家流派之学术,承往圣大医之绝学,守住中医思维和临床之根;更要“守正创新”,以正本清源的勇气和敢为人先的锐气,主动拥抱现代科技,探索未知领域,把中医药讲清楚、说明白。
同学们,未来的突破或创新可能源于实验室里的一次灵感迸发,可能来自临床中一个意外的发现,也可能始于对传统方法的颠覆性改进。所以请你们永葆创新激情和好奇之心,勇于打破惯性存在的学科和认知边界,突破自身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力争在卫生健康事业“未来方案”的探索实践中贡献陕中医力量。
亲爱的同学们,千言万语终有结束,万千不舍终有一别。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陕中医最年轻的校友。但无论你们走到哪里,走得多远,陕西中医药大学永远是你们最坚实的后盾、最温暖的港湾!

临别依依,再道珍重。愿你们此后前程似锦,鹏程万里!再见了,亲爱的同学们!祝你们一路芳华,一生幸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