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韵润童心,星火耀未来
近日,鲁东大学盈科法学院“深耕齐鲁红土・传承革命薪火”实践团走进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实验幼儿园,开启了为期4天的“红色课堂”。
活动以“理论+实践+互动”模式,开启“指尖触摸红色”的沉浸式体验,帮助孩子们更深刻理解“勇敢”“奉献”等崇高精神,进而传承红色基因,在孩子们心底播撒下崇尚英雄的种子。
在首日的“认识你我他”破冰环节中,实践队员隋涵宇用卡通姓名贴引导孩子们自主分组,迅速打破陌生感。法学专业学子巧妙融入规则意识教育,让孩子们在有序互动中大胆表达;社会工作专业学子以“同理心表达”耐心回应,从“我叫小满,最喜欢红军叔叔”的童声渐起,孩子们从拘谨到畅所欲言,与志愿者建立起信任纽带。


爱国主义教育宣讲中,实践队员甄选通俗易懂的红色经典作品,组织孩子们朗读,童声稚嫩却字字滚烫;孩子们唱响红色童谣,旋律在教室中久久回荡,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手工折纸课上,实践队员曾子凡手把手教孩子们折叠五角星与红军行军包。“先对折,再打开……”6岁的小萱学得格外认真。在实践队员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手中的卡纸幻化成一个个小巧精致的作品。28名小朋友共完成56件红色主题手工作品,满桌的“红”像绽放的杜鹃花——那是孩子们用稚嫩小手“培育”出的、饱含敬意的“红”。

“想给红军叔叔的书包里装什么?”“时空邮局”互动中,孩子们的回答充满童真:“装巧克力,让叔叔打胜仗有力气。”“装我的画,画里有彩虹和坦克。”红色记忆挣脱了“听”与“说”的樊篱,在“做”的沃土上生根抽芽。
红色故事宣讲中,实践队员讲述《鸡毛信》中海娃冒死送情报的事迹,引导孩子们以小英雄为榜样养成勇敢、诚信的品格;《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动画片播放时,孩子们被“兔子战士守护种花家”的情节打动,家国情怀悄然浸润。在红色知识竞答环节中,“红军叔叔为什么要戴五角星”等问题引发孩子们的热烈抢答,爱国精神在互动中不断深化。

“这种‘浸润式’教育远比单纯说教更具成效!”幼儿园罗老师的评价道出课程的核心价值。实践团队整合专业优势,以青春创意推动红色基因在幼小心灵扎根。活动不仅为幼儿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更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深化了对“传承”的理解——红色薪火,正在童声里代代相传。(通讯员:严煜)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