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访连心强根基 五力聚合促育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开展2025年暑期“五访”活动
为深化全环境立德树人,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2025年7月-8月,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开展了暑期“五访”活动,全体学生工作人员,各二级单位党政负责人、班主任、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深入学生家庭、企业车间、校友企业、田间地头等,开展丰富多样的走访活动。

访企业,产教融合拓宽就业路径
围绕山东省产业布局,瞄准省外生源集中就业城市,各单位深度挖掘适配岗位资源,集中开展精准访企拓岗行动。轻工学部建立“企业需求反馈-学校人才供给”对接机制,通过走访山东省德州、滨州等地皮革重点企业,与企业就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关键议题达成多项合作意向。数学与人工智能学部建立“企业需求清单”与“学生能力清单”的动态匹配机制,赴北京及山东重点企业开展访企拓岗。海洋技术学部发挥学科优势,聚焦海洋强省战略,深度挖掘科研和业务资源,积极开展访企拓岗。艺术设计学院建立“文化传承与商业创新需求”与“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库”的动态链接与孵化机制,与山东菏泽e裳小镇深化订单式人才培养质效。政法学院聚焦产教融合,走访发达面粉等企业、调研古桑全产业链,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基辅学院与企业揭牌“就业育人实践基地”,打造产教融合新平台。

访千村,黄河沃土熔铸青春担当
以“沿着黄河遇见海 万名学子访千村”为主题,通过“揭榜挂帅”擂台赛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开展寻访活动,集中寻访紧密围绕校(院)事业发展指标,分散寻访以“五个一”为指引。机械工程学部“红齿轮”实践先锋队依托微山湖红色资源与大运河文化,通过参观历史文物、调研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探索构建文化传承与生态治理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电子电气与控制学部“青衿赴野”实践团聚焦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中的典型做法,赴长清区2镇4街道,探访“庭院经济”、村旅发展、特色农业品牌项目等。体育与音乐学院与滨州市无棣县共建“行走的课堂”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红色筑梦”实践团紧扣黄学文化时代脉搏,发挥专业所长在滨州古城为当地群众送上一台草坪音乐会。马克思主义学院“黄河虹韵·知行铸魂”实践团深入德州乐陵市朱集镇社区开展理论宣讲,以青年之声传递时代强音。菏泽校区(分院)社会实践深入德州市平原县,触摸非遗匠心,赓续红色血脉,解码乡村振兴党建新实践,探寻科技赋能农业新图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部聚焦农村农副产业发展与产业链延伸困境,联合专业教授以食品专业技术赋能加工升级、质量管控为落脚点,助力乡村产业增值为重点,服务乡村振兴。


访家庭,精准帮扶纾解成长困境
聚焦学业困难、就业困难、存在情感问题、遭遇心理危机及处于家庭困境的学生,各单位对214名省内外学生开展实地家访,实施定向帮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部开展“萱草花・家校共建”家访活动,构建基于学生画像的“个性化育人算法”,为每位家访学生编写专属“成长代码”。能源与动力学部开展“家校连心桥”活动,建立“家长关切-学部响应”机制,线上线下双轨精准家访。光电科学与技术学部实行暖心家访,携带资助政策、就业政策等将学校关怀与支持送至家中,为学生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智力支撑。外国语学院制定“一生一策”帮扶方案,形成“政策解读-需求反馈-方案迭代”闭环,全力护航学生成长。

访新生,前置关爱筑牢成才根基
围绕帮助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各单位通过线上家长会、视频连线、电话沟通、微信交流等形式开展新生家访工作。经济与管理学部创建“让我认识你”新生自画像问卷,根据问卷结果提前了解学生情况,前往菏泽等地走访新生家庭,提前规划学生个性化培养路径。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部构建从“家门”到“校门”的全程护航服务链,精准对接新生需求,点对点做好学生教育服务。

访校友,薪火相传激活育人活力
为汇聚校友力量,聚焦校友企业资源开拓,各单位开展校友走访活动。同时,走访2025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校友,上门精准送“岗”,宣传征兵政策,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和帮扶。生物工程学部实行“访企业”与“访校友”联动模式,在优秀校友任职单位挂牌设立“就业育人实践基地”,为人才培养与实习就业工作搭建桥梁。化学与制药学部聚焦优质校友资源,将访校友、拓岗位、送人才等有机结合,汇聚校友力量,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环境学部聚焦人才培养与就业发展核心目标,通过开展校友企业走访与实地调研工作,深化育人成效。

此次暑期“五访”活动,是校(院)落实全环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更是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有力举措。从关怀新生成长到帮扶困境学生,从链接企业资源到凝聚校友力量,再到助力乡村振兴,每一项走访都体现了育人的温度与深度。通过“五访”,校(院)不仅搭建起了多元育人的桥梁,更让师生在实践中践行责任担当,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