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一场与秦阳村稻田的“三年之约”: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行走的思政课”这样上
2025-11-24 16:16: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思政课的打开方式,可以有多生动?在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答案可以写在广阔的田野之间。11月20日,我校智能制造学院的师生们再次奔赴秦阳村的“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这是他们第三次走下稻田,在金灿灿的田野间,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从新奇到深耕,

一堂行走在田埂上的思政课

一场与稻田的“三年之约”

“第一次来是好奇,第二次来是喜欢,第三次来,感觉就像回家。”连续三年参与活动的2022级王一帆同学这样形容。2023年,学院党支部与秦阳村党总支共同签订支部共建协议,挂牌成立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这场“三年之约”写下了坚实的注脚。

学院党支部副书记温友保对这片稻田再熟悉不过:“从初探到常态,我们见证的不仅是稻谷的丰收,更是学生思想和精神的成长。”

在这里,思政课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化作眼前鲜活的乡村图景与村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俯身劳作的那一刻,便是对“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精神最深刻的践行。

从汗水到笑容,

在躬行中收获精神食粮

一场与稻田的“三年之约”

戴上手套,拿起镰刀,智能制造学院的学生秒变“收割能手”。在村民指导下,左手握稻,右手割穗,动作从生疏到流畅。“唰唰”声中,稻穗应声倒下。

“我家乡没有水稻,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割稻!”一位来自北方的同学难掩兴奋,“虽然腰酸背痛,满手是泥,但当你看到金灿灿的稻谷变成白花花的米饭时,那种成就感,真的‘上瘾’!”

教师梁霄雨感慨:“把课堂搬进田间,就是把教育的根扎进泥土。这不仅锻炼体魄,更磨砺心志,培养他们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这是课堂上无法替代的。”

从收割者到建设者,

用青春智慧赋能乡村振兴

一场与稻田的“三年之约”

劳动结束后,师生们在秦阳村党群服务中心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展开了深入的座谈交流。有同学提议用专业所长,为秦阳村的特色农产品设计包装和电商页面;有同学设想开发融合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研学路线……这些创意“金点子”,折射出新时代大学生从“乡村体验者”到“建设者”的转变。

秦阳村党总支书记俞佳伟对学子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三年来,校村合作不断深化,从单一劳动体验到多元智力支持,“同学们不仅带来青春活力,更带来发展新思路。我们希望这片土地,不仅能长出优质稻米,更能成为他们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的沃土。”

从田间到心间:

中侨大学的思政育人新路径

一场与稻田的“三年之约”

这堂“上瘾”的田间思政课,是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大思政课”建设的生动缩影。学校始终秉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着力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成立了“大思政课教学法研究中心”,构建起“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实践育人”的体系。学校联合金山区相关单位,共同发布了“大思政课”研学精品路线,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社区里的思政课”等品牌项目,学校让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现实,从课堂走向社会,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的实践教学新平台。

在汗水的浇灌下,家国情怀不再是口号,而是扎根心底的信念;在劳动的协作中,团结奋斗不再是概念,而是付诸行动的选择。这场“田间思政课”的成功实践,正是学校将金山的乡土实践作为生动教材,将国家战略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参与、可领悟”现实路径的“中侨实践”。

第三次走向田埂,智能制造学院的师生收割的,不只是沉甸甸的稻谷,更是沉甸甸的成长。中侨大学以其独特的育人智慧证明:最好的课堂,就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最生动的思政教育,永远在理论与实践交融的路上。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5-11-12 09:18
中国教育在线 2025-11-10 15:48
中国教育在线 2024-12-25 16:37
中国教育在线 2024-12-25 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