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高校青年教师发展与评价论坛在北京工业大学顺利举办。论坛期间,围绕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与评价改革等话题,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原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分析化学研究所所长林金明接受了人才发展专委会的采访。
以教书育人为核心构建评价新体系
人才发展专委会:“破五唯、立新标”是当前教育与人才评价改革的重点,就高校青年教师发展而言,您认为应当重点破除哪些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建立新的评价标准?
林金明:“破五唯”的推行为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高校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关键在于以“教书育人”为核心导向。教书育人是首要职责,无论哪个年龄段的教师都是如此。
在“教书”维度,评价需聚焦“教学质量”。青年教师若入职5-6年后,仍无法胜任基础课或专业课的教学任务,显然不符合教师核心要求。在“育人”维度,研究生培养成效是关键指标。举例来说,多数高校都会为青年教师分配研究生指导任务,若在考评期内存在研究生延期毕业、就业困难,或优秀本科生在其指导下丧失科研兴趣等问题,则反映出其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思路上存在短板。
青年教师应通过优质科研提升自身能力,并将前沿成果传递给学生,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所以,我认为,新评价标准应紧扣“教书育人成效”:若培养的学生能服务国家重要岗位或在科研领域取得突破,便是青年教师价值的核心体现。
破除发展障碍 拓宽青年教师成长路径
人才发展专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指出,要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您认为当下阻碍高校青年教师“挑大梁”的主要障碍有哪些?应如何推进改革?
林金明:这确实是大家关心的问题。青年教师在高校“挑大梁”“当主角”的阻碍集中在教学、科研与资源分配领域,需通过机制改革逐一破解。
教书维度:以“小课程改革”激活教学活力
高校就该由最优秀的人来教书、培养人才,青年教师第一重要的事是教书育人、培养优秀人才。
部分高校存在青年教师难以获得核心课程教学机会的问题。对此,我建议可以改革教学模式,将大班拆分为小班(如100人的班级拆分为3个小班),实行老中青教师平行授课。这既尊重老教师的经验,也为青年教师提供施展空间,同时还能考量学生更喜欢哪个老师,实施科学的教学管理。
科研与人才培养维度:强化研究生培养与团队支持保障
高校里资源分配不均是另一关注度较高的问题。青年教师要培养学生,要带出硕士博士毕业生,但部分青年教师难以获得足够的研究生名额,而资源分配又和科研经费等挂钩。我建议院系为新入职青年教师保底配备研究生,适当调整资深教师的招生名额。退一步来讲,即便短期缺乏研究生,青年教师也可通过自主开展实验积累成果,同时还能将扎实的经验传递给学生。
团队合作中的成果归属问题也需关注。欧美高校里,资深教授、助理教授大多是独立 PI(首席研究员),但我们提倡有组织的科研,很多学校强调团队合作。有团队之后,为避免青年教师沦为“辅助角色”;在提倡“有组织科研”的同时,可借鉴欧美高校“独立PI”模式,保障青年教师的科研独立性。
科研能力体现是关键,申请基金、人才项目时,科研成果占比很大。青年教师进高校,要认真考虑根据自己的条件决定到底进团队还是独立单干,这些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科研支持与社会服务:依托国家资源,拓展成长空间
青年教师要去写论文,要去申请基金,要去指导学生科研。青年教师自身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也很重要。
当前,基金委和科技部等部门的经费持续向青年倾斜。青年教师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并通过参与学生管理、期刊编委等工作提升综合能力。在社会服务方面,做学生管理工作,当辅导员、担任班主任、当本科生导师、做期刊编委等职务是青年教师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多数高校能满足此类需求,青年教师应主动把握机会,在服务中展现价值。
我国对青年教师的重视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机会多于挑战。青年教师需聚焦教书育人与科研创新核心目标,正视成长中的“小磕碰”,在国家发展浪潮中实现个人价值与教育使命的统一。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