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河北大学校长孟庆瑜:锚定“双一流”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025-11-20 11:02: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11月8日-10日,2025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暨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会议期间,河北大学校长孟庆瑜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就“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中的高校使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河北大学的发展定位及人才培养实践做了分享。


  嘉宾简介

  孟庆瑜,1973年8月出生,河北阜平人,中共党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河北省理论人才五十人工程”人选、河北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专家、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 现任河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中国教育在线: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未来5年中国的发展擘画蓝图。在深入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时,您个人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孟庆瑜: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管理者、践行者,我深感振奋与鼓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五五”规划建议,将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到了极高位置,在“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个板块当中,就“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进行专章部署。这对高等教育而言,既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是使命担当的重要体现。

从高等学校的角色来看,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交汇点。国家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出发,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布局这一一体化推进的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高等教育的空前重视,以及对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性部署。

  中国教育在线:党的四中全会再次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于“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您是如何理解的?

  孟庆瑜: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专门强调要“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这句话为我们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而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归根到底都要依托教育来实现。可以说,教育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与核心依托。总书记提出“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清晰阐释了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也为我们未来如何加强教育支撑作用明确了方向。


河北大学校长孟庆瑜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

  中国教育在线:谈谈您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考与见解?河北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孟庆瑜:当前国家正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河北大学是教育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作为一所部省合建的百年学府,也是典型的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布局中有着特殊地位,在河北省高等教育格局里,更是处于龙头位置。目前,学校正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全面推进教育事业发展,而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回归教育本真——将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使命,加快推进创新拔尖人才培养。

  创校以来,学校一直秉承着“育中华有为之青年、办德智并育之大学、促中国之现在化”的办学宗旨。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学校重点做了两方面工作:

  一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通过开设辅修专业、试点班、微专业(尤其结合人工智能,新建了一批微专业)及实践班,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是主动服务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战略,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河北大学从“十一五”开始,连续四个“五年规划”坚持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如今已形成一套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总结为“四化三观两基一生态”。其中,“四化”指人才培养资源集成化、管理系统化、过程的自主化和成果的本土化,为培养方向提供支撑;“三观”则围绕大国际教育观、元能力教学观、高效能质量观三大理念,明确培养内核。同时,学校通过“开放办学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与“人才培养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工程”两大工程,推动形成平台、知识、资源、文化“四链融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生态。

  经过多年建设,河北大学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目前已获批河北省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首个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等6个核心育人平台,形成省内规模最大的国际化专业、课程、师资等6类要素集群,凝练出“在红旗下成长——国际化人才思政教育实践方案”,“知燕赵、懂中国、连世界—知识能力渐进培养方案”等可复制推广的6个“河大方案”,在平台建设、知识链、资源链整合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集成效应。


河北大学校园风光

  中国教育在线:将视野放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河北大学的定位与使命是什么?

  孟庆瑜:作为一所部省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始终聚焦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高水平大学的使命愿景,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持续推进。事实上,部省合建的布局初衷,就是要将河北大学建设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大学。

  当前,学校重点布局了两大核心学科群:

  一个是以生命科学为牵引的“生命科学与绿色发展学科群”。该学科群瞄准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重点服务河北省生物医药产业与绿色低碳发展产业。

  在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领域,学校有一支团队已扎根50年,掌握了白洋淀生物多样性的全套数据。团队常年坚守白洋淀生态治理和保护工作一线,完成“白洋淀-大清河生态廊道构建”国家水体重大专项,研发6项整装成套技术和17项关键技术,实施府河河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等8项示范工程,为白洋淀地表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Ⅲ类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我们部署了气候监测、水质检测、鸟类观测三支团队,目前已形成相互支撑的观测体系,并且首次观测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青头潜鸭和白尾海雕,为白洋淀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例证。同时正在推进白洋淀流域野外观测研究站建设,未来将为流域生态安全提供长期、可靠的监测数据支撑。

  此外,依托新型药物制剂与辅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围绕靶向、缓控释、长效、核酸药物递送等生物制药前沿技术开展攻关。聚焦生物基材料研究与应用,在农业薄膜、高温耐热材料等方面持续取得重要进展。对接河北唯一一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保定市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研发全新光伏电池钝化技术,实现了千万级的成果转化。

  第二个是以中国语言文学为牵引的“燕赵文化学科群”。该学科群对标河北省文旅产业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文化传承创新重大项目。

  团队全面参与雄安新区考古工作,系统开展雄安历史文化专题研究,出版《雄安历史文献丛书》1454册,梳理1000余册雄安文脉成果,与雄安新区共建智慧地名研究中心,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言资源普查等多项活动,多项对策建议获中央领导批示,为新区文化传承与创造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还与沧州市协同建设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产业研究院,与保定市政府共建莲池书院,策划和承办多项文化品牌活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地方文旅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杨宝忠教授带领的现代汉字研究团队,对唐宋以来大型字书收录的疑难字进行考释,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的“绝学”。团队出版了《疑难字初考》《疑难字再考》《疑难字三考》等著作,其中《疑难字三考》获得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这也是对团队学术贡献的高度认可。此外,刘崇德教授团队的曲学研究成果《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

  最后,我特别想强调一点,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中西方科技硬实力竞争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忽视文化传承,不能弱化文科发展。新时代的文科,需要在传统文科基础上加快创新,紧跟时代需求,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软实力支撑——这既是文科的使命,也是综合性大学必须扛起的责任。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5-11-02 10:03:00
中国教育在线 2024-12-04 10: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