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编辑 陈显婷 通讯员 陈豪 王博涵)在晨光熹微之际,宁波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团队赴东钱湖开展实地考察。首站岳鄂王庙内,石刻楹联所蕴含的"精忠报国"精神与午后探访的南宋石刻公园文武石像形成历史呼应。调研数据显示,逾80%受访家庭对沉浸式教学模式表现出浓厚兴趣,儿童参与石雕拓印活动时的专注状态,充分印证了历史遗址作为教育实践场域的特殊价值。
团队随后前往院士中心进行考察,科学家事迹展陈与庭前古树年轮构成时空对话。游客关于"实地接触科学丰碑较之课本更具震撼力"的反馈,为"院士精神溯源"课程开发提供了实证依据。
在建设村的调研过程中,团队感受到了乡村文化与历史遗存相互交融。此次考察活动充分体现了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教工党支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学科建设服务地方发展为导向,以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工作理念,同时也是该校与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区域分析与规划》校企共建课程是重要的实践。通过整合行业技术优势、高校学科特色与城市发展需求,构建了"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
4月26日,地理科学(师范)专业90余名本科生在系主任马仁锋教授及青年教师团队的带领下,携带专业调研设备,又一次赴东钱湖开展田野调查。师生分组对岳鄂王庙景区、宁波院士中心、建设村、韩岭老街等区域进行系统考察,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空间定位等方法收集数据。教师团队全程参与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与各类受访者建立有效沟通的技巧,获取"钱湖十景"新认知,更新学科数据库,为滨海大都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研究团队对东钱湖区域商业业态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与二灵咖啡馆经营者及韩岭非遗文化店铺负责人的访谈发现,两类商业实体在经营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注重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形象塑造,后者则更依赖顾客体验与文化价值传播。这些发现为理解旅游景点商业运营模式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针对韩岭老街发展现状的调研显示,该区域存在文化特色不突出、商业同质化等问题。小组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包括游客感知度测量、商户经营模式分析等,对历史文化传承与商业发展平衡机制进行了系统性思考。
交通配套设施专项调研小组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韩岭地区停车设施使用状况进行评估。研究发现,现有停车资源配置存在结构性矛盾,特别是旅游高峰期各类车辆停放需求冲突明显。基于数据分析,团队提出了优化建议方案。
在建设村的居民访谈中,小组获取了关于区域旅游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多数受访游客对南宋石刻景区给予积极评价,但部分游客因时间限制未能前往。这一发现为景区营销策略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
通过对环湖休闲设施的全面考察,研究小组发现:虽然骑行道与步道系统布局合理,但部分水上运动项目可达性较差,特殊群体服务设施存在不足。这些发现为景区无障碍环境建设指明了改进方向。
小组采用标准化工作流程,对陶公岛周边餐饮业态进行系统测绘与分类。尽管面临调研困难,团队仍成功获取了经营模式、空间分布等关键数据,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了基础资料。
小组对自行车租赁系统进行了空间分析。观测数据显示,热门景点及交通枢纽周边租赁点分布密集,反映出供需关系的空间匹配特征。后续将通过GIS技术进行深入的空间模式研究。
小组注意到,研学旅游市场需求旺盛,传统手工艺体验项目供不应求。当代艺术场馆、历史遗迹与古建筑群构成的文化资源体系,通过教育产品转化展现出显著的经济价值。这一发现为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提供了实践路径。
小组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对韩岭老街业态构成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历史街区在商业化进程中面临文化符号植入方式单一等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的业态配比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小组通过深度访谈与实地观察,记录了东钱湖渔村文化的存续状况。虽然传统渔业生产方式式微,但其文化元素仍渗透在居民日常生活与商业活动中,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景观特征。
小组从消费行为学角度,分析了传统美食的文化价值。研究强调,美食作为文化载体,其核心价值在于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
停车设施专项小组通过实地测量与用户调查,评估了韩岭区域停车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发现节假日供需矛盾突出,需要通过智能化管理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小组采用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餐饮店铺分布与交通网络的关联性。初步研究表明,道路等级、可达性等因素显著影响餐饮企业的区位选择决策。
小组通过消费者行为分析,比较了本土咖啡店与连锁品牌的竞争优势。研究发现,环境特色与文化元素是本土咖啡店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小组对传统埠头进行了功能转化的可行性评估。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提出了"核心节点开发"的规划建议,平衡居民生活需求与旅游发展目标。
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教工党支部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了"课程—实践—思政"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通过"红色地理"精品课程建设,将区域发展案例有机融入专业教学,目前已建成4门省级一流课程和5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田野调查实践,不仅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深度融合,更通过课程思政化、实践常态化、培养精准化等举措,探索了新时代地理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