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编辑 陈显婷 通讯员 方红)5月28日,杭州市育才京杭小学的校园里掀起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启蒙热潮。学校邀请了民革党员、民革杭州市委会社会与法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六律律师事务所兼少年法学院法治导师吴铭凯律师走进校园,为“普法宣传员”团队带来了一场兼具实用性与趣味性的普法实训课。
作为六律·京杭少年法学院法治导师,吴律师专注于青少年法律教育,曾在华语之声传媒、民革讲堂等平台多次开展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以激情和热忱的态度传授法律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法律体系的深入理解。这场活动不仅聚焦于法律知识的传递,更致力于打造一支扎根于班级日常生活的“法治小卫士”队伍,让法律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破土萌芽。
从“一支笔”到“一堂课”:
让法律照进生活现场
活动伊始,吴律师引导普法宣传员们回顾日常生活中的法律困惑。
“上学期我的限量版文具在教室不翼而飞,这算侵犯财产权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分享起身边事:借出的书籍被损坏、同学私下交易……这些看似微小的“班级热点”,恰恰成为普法教育最生动的切口。
“法律不是空中楼阁。”吴律师强调,“它始于对一支笔、一本书的尊重。”通过引导孩子关注切身权益,普法教育从抽象条文落地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实践。
五步工作法:
班级普法的“少年攻略”
如何让同龄人听懂法律、爱上法律?吴律师创新提出“五步工作法”,为小宣传员们装备实战工具包。
团队协作力:组建3-5人“普法小分队”,明确策划、主持、记录分工,发挥集体智慧。
热点侦察术:每周收集班级热议事件,如“丢失文具维权”“网络游戏充值纠纷”,精准锁定普法主题。
三句讲透法:用“案例+问题+解法”浓缩知识点。如“小明限量版文具失踪(案例)——怀疑是同桌拿的怎么办?(问题)——冷静沟通、寻求帮助、信任老师(解法)”。
碎片化渗透:利用午间5分钟开展“法律微课堂”,配合自制动画短片讲解“财产权”“隐私权”等概念。
成长可视化:设计《普法日记本》,用涂鸦、贴纸记录活动反馈,见证能力进阶。
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普法形式的“童趣革命”。宣传员们分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条文,改编成朗朗上口的快板口诀。在欢声笑语中,法律完成了从艰深到亲切的蜕变。
案例实验室:
当少年遇上“法”考题
吴律师擅长将法条和案例分析相结合,让法律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他用精心设计的三个现实案例,将课堂推向高潮。
案例一:虚拟财产保卫战:五年级小王用压岁钱购买的游戏账号遭诈骗。宣传员们迅速反应:“保存聊天记录和转账截图,联系平台并告知家长报警!”
案例二:遛狗惊魂启示录:小区内未牵绳的宠物狗导致同学摔倒受伤。“饲养人全责!”孩子们异口同声,“民法典第1246条说了,不拴绳就是过错!”
案例三:商场警示缺失案:因地面湿滑未设提示牌而摔伤的老人该如何维权?“商家未尽安全义务,监控视频就是关键证据!”
随后的法律知识竞赛中,普法宣传员们准确指出案例中的责任主体与维权路径。六(3)班宣传员厉玚同学感叹:“原来法律像数学公式一样,找准关键点就能解开难题!”
播种未来:
让每间教室都长出法治“微生态
活动尾声,吴律师鼓励京杭普法宣传员,“你们不仅是学法者,更是法治星火的传递者。当同学为丢失文具沮丧时,你们要教会他维权;当朋友遭遇网络诈骗时,你们要提醒他取证——这就是普法的意义。”
育才京杭小学副校长夏蓉表示,学校将持续推进“班级普法生态圈”建设,通过“宣传员月报制度”“校园模拟法庭”“午间微自治”等机制,让法治教育从“活动”升级为“常态”,在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中,助力校园实现自治管理。
据悉,育才京杭小学每个班都设置了普法宣传员岗位,让每个班级都有懂法的“小灯塔”,每间教室都是法治的“微土壤”——这既是平安校园的基石,更是未来公民的必修课。
这场洋溢着童声与法理的夏日聚会,见证了一群少年从法律“旁观者”到“践行者”的蜕变。当维权手势卡在课间翻飞,当“5分钟普法角”的课件在屏幕闪动,校园里的这一抹法治亮色,正悄然编织着京杭学子不可或缺的规则底色。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