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编辑 陈显婷 通讯员 戴晗冰 许烨珂)2025年盛夏,为响应教育部“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号召,温州大学“知语识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苍南)实践队深入苍南县项东村,针对老年人和儿童两大群体,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普通话推广活动。
推普进校园
7月11日,实践队来到钱库镇第四小学,与孩子们一同推开了通往汉字世界的知识大门。
小小汉字家:筑起畲乡文化小屋
301班的课程从一场“让汉字站稳”的探秘开始。“横像小桥横又平,竖像铅笔直又挺。点像小雨滴,一撇一捺像滑梯。”在队员的带领下,孩子们在纸上认真地写下每一个笔画,一个个端正的汉字逐渐成型。
△ 孩子们一笔一划地认真写
接着,另一位队员引出了课堂的第二个主题——畲族文化。孩子们化身汉字建筑师,一同参与“畲乡文化小屋”的建造。队员指着“畲”字小篆的上半部分说:“这是房屋。”又圈出下半部分:“这是良田,整个字的结构正体现了畲族人民以农耕为生的生活习惯。”孩子们不仅在字形辨析中理解了汉字构造,更在横竖撇捺间体会到了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 “畲”字作品展示
《月令歌》推广大使:童谣里的文化自信
501班的民俗课堂在《月令歌》的韵律中生动开展。“正月灯,二月鹞……”方言吟唱如清溪流淌,队员们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带领同学们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苍南民俗。“同学们,如果北京的小朋友想要了解蛮话童谣,应该通过什么形式呢?”“普通话!”普通话版童谣揭开“地雷”“日头佛”等词的面纱,队员耐心地为同学们讲解每个疑难字的读音,通过字词造句在互动中加深理解。
最后,队员鼓励同学们将《月令歌》改编为散文形式,用文字编织出独属于自己的民俗记忆。方言童谣是深扎大地的根,当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调书写民俗风情时,这些词句就像新生的嫩芽,预示着古老的乡土文化正在新时代焕发着勃勃生机。
甲骨文探险家:探索十二生肖的隐藏写法
102班的汉字之旅从破解“十二生肖”甲骨文启程。“同学们,看!这是哪个生肖的甲骨文呀?”“是老虎!因为它身上有花纹,还张着大嘴巴!”当屏幕上现出十二生肖的甲骨文时,孩子们尽情发挥着想象力,竞相举手回答。刹那间,沉睡三千年的甲骨文在童声中苏醒。
△ 孩子们认真听课
课堂在创意造字中达到高潮。“大象不仅有着长长的鼻子,还有大大的耳朵,像扇子一样!”孩子们抓取动物最鲜明的特征,在纸上设计自己喜爱的动物的“甲骨文”。那些稚拙的痕迹,正是今人与先祖跨越时空的交汇。
推普暖桑榆
当校园里稚嫩的读书声还在耳畔萦绕时,实践队队员们又将目光投向了乡村中那些同样需要语言关怀的身影。7月15日下午,队员们不畏酷暑,从校园转场至苍南县项东村文化礼堂,为村里的老年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通话课堂。
数字成语送吉祥
推普活动在“数字送福”中拉开序幕。“爷爷奶奶,咱们选个喜欢的数字,用它组成一个表示吉祥的成语,好不好?”一位老人笑眯眯地选了“8”,队员立刻接过话头:“‘8’是‘八方来财’,好兆头!”通过精心准备的PPT,队员依次展示了包含数字元素从“一”到“十”的吉祥成语。数字与成语的巧妙结合,让发音练习变得有趣起来。当“八方来财”的祝福脱口而出,当“十全十美”的盼望被反复诵读,原本让老年人觉得生疏的普通话逐渐变得亲切起来,成为了传递美好寓意的纽带。
情景对话练实用
在第二个环节中,队员模拟医院就诊场景,手把手教老人们就医用语。“爷爷奶奶,咱们先来学怎么挂号好吗?”老人们乐呵呵地跟着重复:“你好,请问在哪里挂号?”当教学到如何描述病情时,一位奶奶感慨道:“我们都不敢一个人去大医院,不会普通话根本看不了病。”这句话引起在场老人们的共鸣。队员立即表示:“那咱们今天就好好练!”于是,老人们的声音渐渐洪亮起来,从生涩到流畅,仿佛每多说一句,就多了一份底气,而这份看得见、用得上的获得感,正是语言文字推广最实在的意义。
诗词声声传古韵
推普活动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迎来高潮。队员特意选取了项东村武状元项桂发所作的《南雁荡诗》作为教学素材,将普通话推广与当地文化传承巧妙融合。“这句‘树色逢迎如有约’,”队员解释道,“就是说路边的树木都在欢迎我们。”老人们跟随着队员的教导,将武状元的诗句一字一句念出,朗朗的诵读声在文化礼堂内回荡。推普的意义,或许就藏在这代代相传的文化温度里。
△ 老人齐读古诗词
△ 实践队与老人合照
从童声朗朗的校园课堂,到笑语盈盈的文化礼堂,实践队始终以“接地气、有温度”的方式,提升老年人和儿童的普通话水平,让普通话的蓬勃生命力在基层绽放。推普之路,步履不停,其意义正在于让沟通无障碍,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注入青春之力,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