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旧砖瓦里觅“金山” 浙江学子探寻乡村振兴路
2025-08-25 10:40: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郭敏亮 袁靖菲 洪晨曦 摄影 孙翊平)2025年暑假期间,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梁椽新声”实践队走进浙江丽水龙泉溪头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乡村建筑可持续利用,赋能乡村旅游”为主题,探寻生态文化资源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乡村振兴路径。

△ 实践队在开窑仪式时合影

  龙泉市溪头村作为浙江省丽水市的典型乡村,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依托“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通过古建筑活化利用等创新举措,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的发展新路径,实现了从传统村落向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溪头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村里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古龙窑群,打造出“不灭窑火”文旅IP,同时举办了全球首个国际竹建筑双年展。怀揣着实地探访与学习借鉴的热忱,团队走进溪头村,探寻其在乡村振兴路上的蜕变密码。

  在全球首个国际竹建筑双年展现场,队员们被深深震撼:废弃的老粮仓、旧厂房,在设计师和当地匠人手中,化造成一座座充满现代气息的竹构艺术空间。“这就是‘变废为宝’的生动实践。”团队成员洪晨曦感叹,这一以“乡村建筑可持续利用、传统与现代融合新生”为核心的案例,为团队后续建言提供了关键素材。

  溪头村作为龙泉青瓷的发源地,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当地每个月都会举办一次开窑活动,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前来观摩交流。龙窑前窑火熊熊、青烟袅袅,队员们换上特色服装,净手、上香、敬酒,与当地匠人一起亲身体验这项古老而庄重的仪式,祈求窑火兴旺、瓷器精美,感受千年窑火文化底蕴。

△ 实践队参与开窑仪式

  团队队员采访了国家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雷慧仙,她向队员们分享:“青瓷这门技艺靠的是老一辈人用心守护和发展,才有如今百余名匠人有机会传承千年文脉,我很荣幸参与并见证了这份薪火相传。”

△ 雷大师介绍青瓷历史

  随后,团队前往青瓷作坊,亲手揉捏陶泥,体验拉坯塑形,在泥土触感中深刻理解何为文化的创造性。“守护好这份文化根脉,就是带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无形财富。”队员刘馨怡说。

  文化活动的热度,吸引了众多商家纷纷入驻,促进了周边新产业的发展。当地居民也通过参与拉坯体验、手作教学等周边业态,拓宽了收入来源。开窑活动不仅强化了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共同认同,更让文化传承与民生增收实现了双向赋能。

△ 实践队体验陶瓷文化

  据悉,“梁椽新声”社会实践团队走访了以溪头村为首的多个乡村,共计48户居民,收集700余份问卷,完成22份有效访谈,访谈时长累计超过100小时,重点探寻乡村建筑活化利用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可行路径。调研中,团队提出以游客情感体验为切入点,从游客的视角提出对当地旅游发展的建议,同时结合青年视角,从空间规划、文化赋能、可持续生态应用等专业维度,形成了乡村建筑活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调研报告,为盘活生态文化资源、推动绿色发展提出具体建议,让文化传承、建筑活用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赋能,助力宝溪乡在生态文化资源盘活中实现乡村振兴。

  此外,团队发挥专业特长,通过拍摄vlog、制作图片集、运营抖音账号等方式,积极化身“乡村记录官”,通过在社交媒体上推广青瓷文化、乡村建筑创新改造的案例,讲述溪头村“点绿成金”的生动故事。

  “我从小生长在湘西,这次实践颠覆了我对浙江乡村的认知。龙窑宝溪生态美,文化也那么美!”队员彭姗姗分享感悟。千年龙窑,薪火相传;旧建新用,匠心不灭。从亲历龙泉开窑仪式、守护“不灭窑火”的文化根脉,到助力陶艺产品热销、深挖文化与生态资源的融合路径——浙江乡村旅游的密码,在于文化建设有根基、传承有温度、活化有力量。“梁椽新声”实践队始终以青春脚步丈量振兴之路,让青年力量成为推动乡村旅游提质、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奔赴。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