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陈胜伟)眼下,新的学期即将开学。浙江农林大学竹子研究院副教授杨海芸、王志康带领的“一根科技竹”研究生团队,暑期科技服务工作也暂告一段落。今年暑假,这个师生团队从浙江安吉到四川宜宾,跨越长江推广笋材两用竹林高效抚育技术:在安吉,他们与竹农一起在新开荒的竹林里进行林地清理,酷暑难耐也挡不住师生们与竹农共同劳作的热情;在宜宾,他们在10万亩楠竹现代培育示范基地里,指导竹农挖秋笋,将笋芽分化理论成果转化成四季有笋的新技术,以实际行动助力提升竹林生产效益……
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盛产竹子,但也曾因为缺乏技术,竹农空守竹山这座“绿色银行”依然难以致富。从上世纪末开始,浙江农林大学发挥科技优势,长期坚持把论文写在助力竹产业发展的征程上,为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学校还专门成立了竹子研究院,每年暑假都会组建科技服务团队,针对竹林复合经营、笋用林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等开展生产技术实验和推广,服务遍及四川、广东、安徽、福建、江西、重庆等10多个省市。
和“一根科技竹”研究生团队一样,今年暑假期间,浙江农林大学竹子研究院的专家团队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冒着酷暑,跨越千山万水,在全国多地开展技术指导、产业规划与创新合作,以“科技+服务”双轮驱动为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着力用一根科技竹,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推动竹子从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在浙江安吉,浙江农林大学竹子研究院院长宋新章教授领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南方重要人工用材林固碳增汇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组,以灵峰寺林场作为核心试验基地与示范点,通过竹林结构优化、土壤碳库管理、精准施肥调控、生物多样性保育等一系列固碳增汇关键技术的集成研究与示范验证,着力进一步提升安吉竹林碳汇能力,探索科学高效增汇路径,以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为安吉林业碳汇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我国南方广大毛竹产区提升固碳效能提供重要科学参考与实践示范,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在浙江庆元,李延军教授团队与浙江伟仁竹木业等企业开展合作,以开展展平竹生产技术培训,通过“理论+实操”模式提升企业员工技能,推动企业向精细化、专业化升级;在浙江龙游,余学军教授团队在前期调研基础上,聚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产业转型,与县林业水利局、相关乡镇及重点企业展开交流,以“三产融合”为核心,提出“龙游碳-竹产业发展新模式”,为县域竹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路径;在浙江龙泉,林新春教授团队深入竹林种植区,了解竹子的品种和种植情况,指导建立优质原料林,优化竹种选择与经营管理,从源头保障龙泉竹产品品质。
除了以竹科技助力浙江竹产业发展外,浙江农林大学竹子研究院的专家们,在东西部协作战略的深入推进下,将浙江竹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与西部地区丰富的生态资源深度融合,把“科技竹”种到了四川、重庆等地,用科技赋能竹产业,着力激活西部竹产业潜力,用小竹子打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大通道,助力越来越多的山区群众走上了绿色的共同富裕路。
在四川雅安,方伟教授带领团队深入芦山、天全、荥经、雨城等竹产区,针对竹林培育、加工技术瓶颈提出“一地一策”方案,建议当地依托资源、生态、区位等优势,奋发进取,久久为功,打造“新三雅”,建成产业兴旺的最“雅”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助力林业大市向强市跨越。双方还将在林竹领域开展技术研发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竹文化传承应用等多维度深度合作。
在重庆忠县等地,桂仁意教授团队先后赴全伦、瑞竹、巴曼竹韵文旅等企业与马灌、野鹤、白石等乡镇开展竹产业科技服务工作,了解企业与竹基地生产经营情况,并就提升竹产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筑牢竹资源培育根基、推动竹精深加工与全竹利用、讲好当地特色文化故事提出了多方面建议。
此外,在山东日照等地,张文标教授团队聚焦“以竹代塑”,对竹基地膜、竹基塑料袋、竹基一次餐具等产品展开生产调研及技术服务。他们先后前往山东嘉朗博等企业,深入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流程。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的深入交流和探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帮助企业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推动“以竹代塑”产品更好地走向市场。
浙江农林大学竹子研究院院长宋新章教授表示,作为浙江高校唯一的竹子研究院,研究院在竹子基础研究及产业研发上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形成了一套成功的科技服务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推动各地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后,竹子研究院将继续激发科技人员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动性,用最新科技成果服务现代农林业发展,主动为浙江省竹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出谋划策,为全国竹产业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力量。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