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至8月,为深入探究农民工就业帮扶在乡村场景中的实践路径,精准破解“用工需求与就业供给错配”难题,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靶向赋能小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浙江省内外的13个特色村落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深度调研。团队通过前期与老师的三轮专题讨论明确方向,在实地走访、政企访谈、问卷调研中,解码不同村落的农民工就业帮扶模式,为靶向就业服务提供村域样本。
【前期筹备:三轮研讨定方向,靶向调研明路径】
为确保调研的精准性与实操性,团队在出发前与指导老师开展三个阶段集中讨论,为实践活动筑牢基础。
第一阶段:主题锚定与框架搭建
围绕“农民工就业帮扶”核心命题,老师引导队员结合义乌何斯路村的文旅产业、东阳三单村的来料加工、昆明海晏村的渔业转型等13个村落的产业特征,确定以“技能适配、岗位供给、政策落地”为三大调研维度,搭建“村落产业基础——就业帮扶痛点——精准施策建议”的分析框架,重点关注农民工“就近就业”“技能提升”“权益保障”三大需求。
第二阶段:村落画像与工具设计
老师带领队员分组梳理资料,针对各村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现有帮扶措施等基础信息进行分类讨论,标注各村“就业标签”如绍兴冢斜村的农旅岗位、温州罗厝村的纺织工坊、湖州宋市村的农家乐服务等,设计差异化调研工具:对工业基础薄弱村侧重“公益性岗位开发”调研,对文旅特色村聚焦“服务技能培训”效果,对传统农业村关注“农产品加工岗位匹配”情况。
第三阶段:方案打磨与风险预判
结合老师提出的“质性访谈+量化数据”结合原则,团队优化调研方案:设计针对农民工、村干部、企业主的三类访谈提纲,涵盖收入水平、技能需求、政策感知等维度;制定包含“就业满意度”“培训有效性”“岗位稳定性”等指标的调查问卷。同时,预判方言障碍、农忙时段受访者时间冲突等问题,制定“同乡协助翻译”“错峰走访”等备选方案。
【实地调研:13村深耕,解锁农民工就业帮扶多元实践】
调研团按地域分组,深入浙江、云南、江西三省13个特色村落开展农民工就业帮扶调研。在实地走访中,团队聚焦不同区域产业特征与农民工需求,探索省内外差异化就业帮扶实践模式,为破解“用工需求与就业供给错配”难题积累鲜活样本。
1.浙江省内村落:产业联动与技能赋能双轮驱动
义乌市何斯路村:以“文旅+教育”产业为依托,开设“民宿服务”“研学讲解”等定向培训班,2025年累计培训农民工120人次,带动86人在村内薰衣草庄园、非遗工坊就业,人均月收入提升至4200元。村集体联合企业推出“弹性工时”,允许农民工兼顾农活与务工,解决“顾家与挣钱难两全”问题。
东阳市三单村:作为省级“共富工坊”示范村,依托34家来料加工点,开展竹编、饰品组装等技能培训,2025年新增灵活就业岗位98个,留守妇女日均务工4.2小时,月均增收1800元。工坊实行“居家加工+集中验收”模式,破解“照料老人孩子无法外出”的困境。
绍兴市冢斜村:结合古村落保护开发,设置“古建筑修缮辅助工”“农耕体验指导员”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低收入农民工。通过与周边文旅企业合作,开展“传统礼仪讲解”“民俗活动组织”等培训,2025年帮助32名农民工实现就近就业,年均增收2.3万元。
温州市罗厝村、岭根村、下石庄村:罗厝村依托纺织产业集群,建立“宠物玩具组装工坊”,吸纳56名中老年农民工居家就业,按件计酬月均收入超2000元;岭根村通过“五水共治”改善环境后,开发“溪流保洁员”“民宿管家”等岗位,带动43户脱贫户稳定就业;下石庄村发展“生态农业+采摘游”,培训农民工成为“农产品销售员”“导游助理”,2025年旅游旺季岗位需求达80个。
绍兴市里木栅村、衢州市横路后村、丽水市山下阳村、宁波市韩岭村、湖州市宋市村,里木栅村联合茶叶企业开展“炒茶技艺+电商直播”培训,帮助62名农民工转型为“茶农主播”;横路后村推广“光伏+农业”模式,设置电站维护、大棚管理等岗位,优先录用本地农民工;山下阳村挖掘畲族文化,培训村民制作民族手工艺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带动35人就业;韩岭村改造古街发展文旅,2025年新增餐饮、零售岗位120个,60%从业人员为本地农民工;宋市村打造“荷花经济”,开发“农家乐服务”“荷花衍生品加工”等岗位,带动58名村民年均增收1.5万元。
(二)浙江省外村落:转型适配与政策托底双向发力
昆明市海晏村:随着滇池生态保护推进,渔民转产需求迫切。村里联合人社部门开展“家政服务”“物业安保”培训,2025年帮助47名渔民转型,就业率达89%。同时开发“渔文化体验”项目,15名渔民化身“非遗表演者”,月均增收3000元。
吉安市三舍村:针对水稻种植收益低、竹编产业落后的问题,开展“精细竹编”“农产品包装”技能培训,2025年培育32名竹艺师,带动成立8个家庭工坊,产品通过电商外销,农民工月收入从1800元提升至4500元。村里还设立“照料互助点”,解决农民工“务工与顾家冲突”,吸引23名外出务工者返乡。
【深度访谈:多方对话,解析就业帮扶“关键密码”】
调研团累计访谈村干部32人、企业主28人、农民工216人,从多元视角挖掘就业帮扶的成效与瓶颈。
义乌何斯路村支书提到,“最大难题是技能与岗位匹配,民宿需要会外语的服务员,村民却多是初中文化,我们联合职校开展‘双语+服务’速成班,才勉强满足需求”;东阳三单村主任坦言,“来料加工订单受外贸影响大,2025年上半年订单减少30%,急需拓展内销渠道稳定岗位。”
温州罗厝村纺织企业负责人说,“农民工流动性高,我们推行‘老带新’奖励机制,老员工介绍新人留任3个月,可获500元补贴,留人率从40%提升至70%”;湖州宋市村农家乐经营者表示,“旺季缺人、淡季闲人是常态,希望政府牵头建立‘跨村用工联盟’,实现岗位共享。”
经过我们的访谈,多数受访者认可就近就业优势,昆明海晏村渔民李师傅说,“以前在外打零工,月挣5000元但开销大,现在村里当保洁,月挣3500元还能照顾家,更划算”;但也有农民工提到,“培训多是‘大锅饭’,想学电工却只教理论,希望能‘按需定制’。”
【问卷调研:数据透视,量化就业帮扶成效与期待】
团队在13个村落发放问卷共发放1200份问卷,回收1067份,问卷回收率为88.92%,覆盖农民工、村干部、企业主三类群体。
在所有受调查的农民工中,男女居民的比例是682:528。其中31—44岁的居民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39%;18岁以下、19-30岁、45-59岁、60岁以上的居民分别占人数的6%、25%、29%和1%,问卷涉及了各个年龄层,具有普遍代表性。其中,76%的农民工认为“技能培训有用”,其中东阳三单村、义乌何斯路村的培训满意度达82%;68%的受访者表示“就近就业后家庭收入更稳定”,昆明海晏村、吉安三舍村的培训提升最为显著。
【实践感悟:青春聚力,共绘农民工就业帮扶新图景】
通过此次调研,队员们不仅见证了13个村落在农民工就业帮扶中的鲜活实践,更在理论与现实的碰撞中深化了对“就业帮扶”的理解。从最初认为“就业帮扶就是找岗位”,到意识到“技能、政策、产业”需协同发力——如温州罗厝村的工坊解决“就近干”,义乌何斯路村的培训解决“会干”,吉安三舍村的互助点解决“放心干”,三者缺一不可。
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基层实践是最好的课堂”。看到三单村留守妇女通过来料加工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海晏村渔民转型后重拾笑容,队员们更加坚定:“农民工就业帮扶不是小事,是关乎千万家庭幸福的民生工程。”团队将整理调研成果,提出“技能培训菜单化、岗位供给弹性化、政策落地精准化”建议,为地方政府和公益组织提供参考。
指导老师总结道:“13个村落的实践证明,农民工就业帮扶没有‘万能模板’,但有‘共通逻辑’——立足产业基础、贴合农民工需求、凝聚政企村合力。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份思考,持续为农民工就业‘搭桥铺路’。”
此次实践,既是一次对农民工就业帮扶的“田野调查”,更是一堂生动的“社会责任课”。靶向赋能小队将带着收获继续前行,用青春力量助力农民工“就业有门、增收有望、生活有盼”。
(责任编辑:李思远 胡熙圆)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