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浙江,绿水青山之间,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国家一流课程“水分子思政社会实践”集结了“两山新声”“两山辉映”“桑水蚕心”“琼花焕彩”“茧织古韵”“羊名立万”“清泉润乡”等十余支实践团队,深入全省11个县市20余个乡村,通过专业调研、青春赋能、代际传承和多维反哺等方式,深入解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与共富基因。本次实践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团委、学工部、各二级学院等多部门协同组织。
实践团举行出征仪式(潘冯豪摄)
在专业探索中助力生态转化。师生依托学科优势,深入南浔桑基鱼塘、长兴智慧牧场、开化龙门溪、淳安下姜村等地,开展生态监测、水利评估和文化挖掘。“桑水蚕心”团队用数据验证古法养鱼的生态智慧,“羊名立万”团队剖析科技赋能传统养殖的提质增效,由淳安县水利局和开化县委宣传部共同指导的“两山辉映”“两山新声”团队聚焦“山水林田系统保护与生态价值转化”,探访淳安下姜村的共富活泉和开化龙门村水利工程助力生态转化的生动实践。“水脉蕴富”“数脉促富”实践团走进安吉上吴村,探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鄣吴竹扇”的传承之旅。
实践团与下姜村姜丽娟书记开展座谈会(潘冯豪摄)
以青春动能激发乡土创新。在安吉余村、德清五四村、桐乡蚕桑基地和泰顺非遗工坊,由德清县水利局、安吉县天荒坪镇共同指导的浙水红潮“两山辉映”“两山新声“茧织古韵”团队走访青年创客、数字游民和非遗传承人,录制案例视频,提出“元宇宙+非遗”IP方案,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为乡村注入创新活力。“清泉润乡”实践队聚焦浙江单村水站建设痛难点,现场算清“用水账”“健康账”,逐步化解“祖祖辈辈喝山泉不花钱”的心理抵触,为项目落地夯实民意基础。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尔禄演示药发木偶搓引线步骤(王蕊摄)
推动绿色理念代际传承。学校联合地方教育局开展“青绿赋能·浙里浔梦”大中小学同堂“两山”思政课,孩子们在桑基鱼塘边感知生态循环,中学生在古今对比中理解可持续发展,大学生以技术宣讲助力村民转变观念,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广泛浸润。深入杭州临平塘栖村与新宇村,探寻运河生态经济融合之道。
参观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历史文化馆(潘冯豪摄)
据了解,“水分子思政社会实践”国家一流课程的创新探索,已彻底打破传统思政课的围墙,构建起一座扎根田野、充满活力的育人新生态,专业知识在服务乡土中淬炼价值,思政教育在破解现实难题中焕发蓬勃生命力。课程以校内各部门、各学院联动、校外校地共生为基石,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全程嵌入指导,为生态治理的“制度韧性”注入“红色根脉”的理论深度,让青年智慧直抵发展一线。实践团队凝练撰写50余份调研报告,为村域发展提供政策参考,“两山新声”团队设计的IP形象获多地采纳点赞,“琼花焕彩”团队探讨将宋代烟火技艺融入元宇宙展示和年轻化的密室逃脱场景,为泰顺濒危的药发木偶技艺的活化传承提供“青年方案”,获得传承人认可。接下来,学子们将携“宣讲工具包”和“共富案例库”走进“千万工程”样板村,开展“青绿课堂1+N”巡回宣讲,持续放大实践影响。
实践团围绕运河水脉赋能发展开展访谈(殷浩翔摄)
(责任编辑:李思远 胡熙圆)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