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跨片交流”激活一江“潮水” 钱塘教师接续共筑教育优质均衡梦
2025-09-10 21:07: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徐燕军 朱燕)“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9月10日下午,钱塘区举行庆祝第41个教师节座谈会,旨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厚植尊师重教氛围,加快打造市内领先、省内一流的现代化教育强区,助力钱塘高水平建设产业新城、高质量打造一流新区。

  座谈会现场,表彰了市区两级优秀教师、区骨干教师及班主任校长、区卓越教师及班主任校长、区教育家型教师及班主任校长等多个荣誉,并授予10家单位2025年“区教育系统突出贡献集体”称号。
  座谈会上,新区党工委书记、区委书记金承涛提到,2022年以来,钱塘区举全区之力、用非常之功,全力实施“钱塘优学”全方位综合提质三年行动。全区上下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改革创新,圆满兑现了“一年见成效、两年树形象、三年大变样”的庄严承诺,交出了一份教育事业稳进提质、厚重提气的成绩单。
  跨片交流三年耕耘
  500余名教师用脚步丈量教育共富路​
  确实,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实现了质的飞跃。“现代化考核监测和全省小学质量监测都显示,钱塘教育正呈现高位发展态势。”钱塘区教育局人事安保科科长肖莉说。
  据介绍,首批加入跨片交流的老师有500多名,他们将对教育和孩子的热爱从一所学校带到另一所学校。“自2022年启动跨片交流政策以来,我们通过‘1+2+4’组团模式,有效推动了钱塘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肖莉说。
  记者了解到,所谓的“1+2+4”,即由一名校长、两名中层干部和四名骨干教师组成的交流团队,以“组团式”帮扶打破区域教育壁垒。三年来,全区累计500余名教师参与跨片交流,不仅实现了“校有名师、级有良师、科有优师”的“三有”目标,更让下沙与江东片区的教育差异显著缩小。
新围小学跨片交流教师倪安安 
  “当看到孩子们踊跃参与课堂、成绩稳步提升、笑容愈发灿烂时,我便懂得,这是‘钱塘优学’结出的甜蜜果实,所有付出都有了温暖的回应。”作为钱塘区首轮“钱塘优学”三年行动中首批跨片交流骨干教师,新围小学跨片交流教师倪安安现场表达了她这三年的感受。
  记者了解到,三年前,倪安安怀揣着“让优质教育如钱塘江水交融互促、滋养每个孩子”的心愿,从文海小学跨江来到新围小学,让更多孩子触摸到了幸福教育的模样。
  像倪安安一样,三年前从河庄小学交流至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下简称“附校”)的朱青玲,现在回到了江海实验学校。三年的交流,给她带来了满满的收获与思考。
  “最大的感受是理念和平台的不同。”朱青玲感慨地说。附校依托杭州市基础教研室的强大支撑,为教师成长提供了高层次的舞台。她特别提到去年在钱塘区思维型教学大会上分享语文思维教学实践的经历:“学校领导大力支持,特级教师帮忙研课磨课,还请来北师大教授点评,让我受益匪浅。”
江海实验学校学生成长中心主任朱青玲(右一)
  同时,朱青玲还有两大“收获”。其一是附校开展的“蔷薇花开”跨学科生命教育实践课程。“围绕一面蔷薇花墙,各学科老师共同设计主题实践,真正把‘10%的跨学科’要求落到了实处。”未来,她计划在江海实验学校也推动类似项目,“结合本土特色,做我们自己的跨学科整合。”
  其二是附校的“大健康·大阅读”体系。“阅读习惯对语文学习太重要了。”作为语文老师,她尤其看重阅读氛围的营造,“不断更新书单,带动班级、家长一起读——我们也可以做起来!”她还提到用“马拉松式数字化评价”让学生的评价更生动、更有趣,带动全校营造书香氛围。
  “这段经历让我看到教育更多的可能性。”朱青玲说,她将把在附校积累的宝贵经验转化为推动江海教育发展的新动力。
  留下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20%交流教师选择扎根江东书写新篇​
  采访中,肖莉特别提到,首轮交流期满后,约20%的教师选择留在江东片区任教,继续奉献。
  现任学正第二实验学校(前进小学和临江小学合并而来)书记的方增强,就是这20%留下的教师之一。作为首批交流教师中的一员,他于2022年8月来到当时号称“钱塘区第一个看到太阳的学校”——前进小学。
  “交流这三年,我始终在做的,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有机融合、协同发展,让更优秀的课程和更优秀的文化理念在大江东这片土地上进一步发展。”方增强表示,学校发展不是靠一个人,而是一个人带着一群人努力的结果。
学正第二实验学校揭牌现场
  三年来,他亲历了学校从校园文化、师资结构到办学理念、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学校获评“区域特色型名校”,构建了一支老中青结构合理配置的教师团队。两校合并之后,优质资源得到统筹整合,文化特色也更加鲜明。“目前学校的学生数达1600人,教师近100人,是一所中等偏大规模的学校,很多家长都说,学校焕然一新了。”
  作为一所“围垦而出”的学校,学正第二实验学校的校史已有12年。合并之后,两校在师资、课程、设施等教育资源上全面共享,优势互补。在保留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学校将构建统一的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体系,打造“学正”品牌下的创新教育模式。
  “我们既要服务好周边零跑汽车、吉利汽车等企业员工子女,以优质教育吸引生源;也要立足工业与农业园区交界的特点,办成‘乡村学校中的最美学校’。”对于后续的发展,方增强已有明确规划。他说,在钱塘区大力支持下,学正小学、听涛小学、学正实验学校和学正第二实验学校组成教育联盟,共同支持学校的办学和发展,为江东片区教育的优质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交流的三年里,我们面临了不少挑战,但每一个难题最终都得到了解决,教师之间也更加信任。”方增强期待,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能吸引更多优秀的教育者留下耕耘。
  “江河”交汇双向赋能
  硬核保障让交流教师“如鱼得水”​
  目前,钱塘区已经开启新一轮“钱塘优学”三年行动计划,新一批150余名教师已加入交流行列。
  “既感到荣幸又觉得充满挑战。”作为新一轮“钱塘优学”跨片交流的校长,赵燕娜从钱江小学调任幸福河小学担任校长,她坦言“江”“河”两校的教育存在差异,但更有融合协同发展的无限可能。
幸福河小学校长赵燕娜(右二)
  赵燕娜很期待跨校融合带来的教育教学创新,采访中,她提出“江河一家”的理念:“幸福河全国典型的‘躺睡’文化可以引入钱江;钱江有十多亩农场,幸福河的孩子可跨江开展劳动实践;钱江的国家级特色项目葫芦丝和健美操和教练,也都可以引入了幸福河的课后服务。”
  “两校不是单向输送,而是双向赋能。”赵燕娜笑着说,“我们要让两校的资源真正流动起来,这才是教育共富的意义。”
  那么,在新一轮“钱塘优学”三年行动中,如何让交流中的教师更安心地开展教育教学?
  为了让教师“下得去、留得住”,钱塘区推出硬核保障措施。据肖莉介绍,区里不仅设立了专项奖励考核机制,更在住宿、子女接送、评优评先等方面提供支持。
  “在今年区里先进教师的评选中,25%的名额专项倾斜给交流教师。我们要让奉献者得荣誉,让耕耘者有平台!”肖莉说。
  正如金承涛所说,钱塘区将在加快建设创新钱塘的过程中,擦亮“大思政”品牌、守护学生身心健康、搭建实践育人新平台;强化队伍建设,实施“头雁领航”计划、“骨干支撑”工程、建强“班主任铁军”。特别是要以新一轮“钱塘优学”三年行动为抓手,打造高品质教育,破解资源均衡短板,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公平教育。
  我们相信,未来三年,钱塘这支“教育共富”先锋队,将在用脚步丈量、用心帮扶中,走好教育的均衡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