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让AI学会“讲故事” 杭电师生自研叙事大模型 让思政教育更有亲和力
2025-09-28 10:08: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占尘雪)“怎么跟小学生说清‘电流’是什么?”杭电学生吴园园犯了难。直到她打开一款特别的AI工具,变换了内容表达方式,孩子们的眼睛亮了。

  这款会“讲故事”的AI,正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叙事表达系统名师工作室自主研发的“思政亲和力表达系统”。

  这个学期初,杭电一门名为《思政亲和力表达系统视角下的沟通与写作》的选修课,再次上演了秒抢大战,两个30人班额的课被瞬间报满。杭电王同学就是这个课的学生。

  还有学生抱怨,这已经是他第二个学期没能抢到这门课了。一门看似“冷门”的选修课,为何需要“秒杀”?原因就在于这个能听懂人话、更会讲“人话”的AI叙事大模型——“思政亲和力表达系统”(下简称“叙事大模型”)。这款由杭电宣传部老师与AI专业的校友联手研发的叙事大模型,以“四讲”理论为魂,正在破解思政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传而不通”难题。

思政亲和力表达系统主界面

  缘起:一次对话擦出合作火花

  故事的起点在2024年末。

  一次偶然的机会,杭电宣传部程振伟老师与人工智能专业、2019届毕业生洪瑞贤相遇。对于程振伟,洪瑞贤并不陌生,因为不少“出圈”的杭电新闻都是出自他手。

  其中一位新闻人物正是洪瑞贤的宿管阿姨。“从那时起,我就觉得程老师在宣传和写作方面一定‘很有一套’。”洪瑞贤口中的“很有一套”,指的正是程振伟为破解“传而不通”痛点而总结的“四讲”理论:讲清楚、讲明白、讲得让人感兴趣、讲得激发人动力。

  深入了解后,洪瑞贤敏锐地发现,这套理论结构清晰、要素明确,其模块化特点非常适合用AI模型来进行算法转化和实现。听到洪瑞贤这么一说,程振伟心动极了,因为这正是他所希望的:人人可叙事,人人可出彩。

  可心动之余,他也有顾虑,此前与其他技术专家的沟通总不在一个“频道”上,因为“无法准确理解理念的核心,也就无法捕捉转化成AI的关键”。但这次,洪瑞贤对“四讲”理论的深刻理解让他眼前一亮。程振伟当即拍板,将技术研发的重任交给了这位年轻的校友及其团队。

  破壁:AI“读懂”人类叙事思维

  然而,研发之路并非坦途。首个“拦路虎”不期而至——如何将“四讲”理论掰开了揉碎了讲给程序员听?“最大的难点在于让程序员理解‘讲清楚’‘讲明白’这些内容。”程振伟发现,“这些对新闻人来说很好理解的概念,对技术人员来说却很抽象。”

  1.0版本的效果并不理想,“第一版生成的内容,连我们自己都看不下去。”程振伟苦笑。不过,他没有着急,而是给团队打气,“再优化优化,肯定能行。”

  随后,团队调转方向,不再强求代码“理解”理论,而是尝试将人的叙事思维“翻译”给机器——将“四讲”理论框架、优秀叙事案例等作为海量训练数据“喂”给大模型,让其通过深度学习自我领悟叙事规律。

  历经几次迭代后,模型的输出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系统生成的文本在贴合‘四讲’理论要求方面,其准确性和灵活性甚至超出了我们最初的预期,真正‘读懂’了人类的叙事思维。”程振伟惊喜地说,“叙事大模型成了!”

  可此时,DeepSeek等大模型的陆续出圈,给团队带来压力。“从技术和算力上,我们肯定干不过大厂。”洪瑞贤很清醒,“所以我们必须找到差异化优势。”

  创新:专栏模式打造在线AI分身

  面对大厂的技术优势,团队找到了破局的“杀手锏”——“专栏模式”。

  进入大模型首页,“我是小叙叙,很高兴为您服务。关于思政亲和力的问题,都可以问我!”这两句话便映入眼帘。在会话左下方有一个“专栏模式”按钮。

  据洪瑞贤介绍,该模式的核心在于,用户可上传个人教案、讲义等资料形成专属知识库。当在系统中选择相应“专栏”提问时,AI并非从通用网络获取信息,而是独家调用该知识库内容,并运用“四讲”逻辑进行重组和表达。

  这相当于“专栏模式”为每位老师打造一个24小时在线的“数字分身”,使其独特的教学智慧和表达风格得以精准复刻和广泛延展,随时响应用户的需求,还不走样。

  “任何人都能上传自己的教案、讲义、案例这些‘知识家底’,建一个专属知识库。”程振伟介绍。诸暨浬浦中学副校长王惠丰是“专栏模式”的首批尝鲜者,作为“学业大管家”专栏的主理人,他上传的职业生涯规划资料数据,存储量已达1300万字。

  落地:从课堂到实践的叙事革命

  在这门选修课上,学生成了第一批体验“人机协同”的用户。课堂上,学生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通过叙事大模型进行实操,真切掌握把抽象知识变成生动表达的技能。

  杭电电子信息学院2024级学生吴园园在大一下学期选修了这门课。“系统给出的解释通俗易懂,还很有趣。”她表示,叙事大模型已成为她学习、工作的好帮手。

  一次,吴园园去给小学生科普电学知识,为了让孩子们听懂,她就利用叙事大模型把芯片、电流的原理转换成更易懂的表达。诸如“你可以把电线想象成滑梯,电子就像一群小朋友从高处往下滑。滑得越多,能量越大,灯就亮了。”

  “看到孩子们眼睛一亮,我就知道他们真的听懂了,而且对科学产生了兴趣。”吴园园笑着说。

  应用:多场景赋能思政与传播

  针对传统思政教育常面临的“硬灌输”的困境,叙事大模型则提供了提升“思政亲和力”的新路径。程振伟举例说,教师可将课程重难点上传至“个人知识库”,借助系统设计更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案,把宏大理论化解为生动故事。

  系统还能快速转化语言表达方式,“科研人员自己写的内容专业性太强,外行人看不懂,系统可以快速将晦涩的技术文档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外宣稿,提升传播效果。”

  而知识安全是叙事大模型的基石。“系统相当于一个‘黑盒子’,”洪瑞贤解释道,“文件上传即被单向加密分解,从根本上杜绝泄露。同时,我们建立了多层内容安全拦截器,对输出进行实时核验。”这种双重保障机制,确保了知识资产和政治导向的绝对安全,为模型赋能思政教育提供了坚实保障。

  目前,由杭电思政亲和力表达系统工作室申报的《“链路贯通理实交融”——思政亲和力语言系统赋能下的大中小思政共同体建设》项目已获2025年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典型案例。团队还组建了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叙事共同体,现拥有十余家会员单位。

  当然,团队的愿景远不止于此。未来,团队计划通过预制场景化模板、任务引导等方式,进一步降低叙事大模型的使用门槛。

  这个始于一次偶然对话的叙事大模型,正以其独特的“亲和力”,打破传统的沟通壁垒。它不仅是一次“AI+教育”的大胆尝试,更是一次深刻的叙事革命。

  程振伟相信,每一位思政老师都可以拥有一个承载自己教学智慧的AI助手,从而从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具创造性的工作,完成一次次有亲和力的思政表达。

  当AI学会了“讲人话”,思政教育更加能走心、入脑。

(责任编辑 吴文建 赵洪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