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书写跨越4000公里的共富答卷 浙江专家护航60只湖羊“远嫁”西藏那曲
2025-10-31 15:05: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陈胜伟)杭嘉湖平原的晨雾还未散尽,60只身披白色卷毛的湖羊已踏上特殊的旅程。历经4000公里的长途跋涉,它们终于从海拔不到100米的江南水乡,抵达了海拔4500米的西藏那曲。

  这不仅是一次优质畜牧资源的“跨区域迁徙”,更是科技援藏战略下东西部协作的创新实践——用“多羔基因”的湖羊破解高原畜牧业瓶颈,激活西藏乡村振兴新动能。

  近日,在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和浙江省援藏指挥部的指导下,浙江农林大学联合浙江省畜牧技术推广与种畜禽监测总站、长兴县农业农村局,共同护航着浙江的湖羊种羊,顺利完成“雪域长征”来到那曲。这些湖羊的身上带着浙江与西藏跨越山海的产业共富密码,将成为持续推进西藏那曲畜牧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选拔“潜力股”

  藏羊耐寒耐缺氧,却困于“一年一胎、单羔为主”的低产困境;而湖羊作为我国知名的多羔绵羊品种,其230%以上的产羔率,恰是破解当地牧民增收难题的“金钥匙”。

  在当地牧民的畜牧养殖账本上,新旧数据形成鲜明对比:首批“藏湖杂交羔羊”出生重提高20%,断奶重提高30%,8月龄时杂交羊体重已经接近90斤,这比成年藏羊还要重,生长周期缩短近30%。同时,杂交羊出栏时体重较藏羊平均重8kg,增幅超60%——这也是本次送湖羊“远嫁”西藏那曲的核心原因。

  为了“选拔”出最优质的湖羊品种,出发前两个月,长兴永盛牧业有限公司、浙江莲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开始准备了。他们和浙江农林大学的王翀教授及研究生刘燕泽、潘卓彬等像雕琢艺术品般,用一个月时间完成“基因筛选马拉松”,从数千只候选羊中锁定60个“潜力股”,每一项指标都凝结着畜牧科学的严谨——要追溯三代繁殖记录,确保高产羔率稳定遗传。

  “如果能让每头母羊多产一羔,就是为牧民多开一扇致富门。此次浙江优质种羊的捐赠,为藏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浙江援藏干部杨金勇的一席话,道出了这场“生命接力”的深层意义。

  护航“远嫁路”

  从江南水乡到雪域高原,行程达4000公里,且海拔落差4500米。如何守护湖羊的健康成了重中之重。

  “运输出发前半个月,在专家的指导下,每只湖羊都接受了最新技术成果‘抗应激特训’——口服复合益生菌和功能性氨基酸,以提高其抗应激能力并加强免疫功能。”浙江省畜牧产业协会羊业分会秘书长、杭州康德权饲料有限公司省级科技副总、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王翀表示,“运输途中,司机师傅和科技护航成员还化身‘羊管家’,为羊只提供精准饲喂与安全保障方案,成功翻越唐古拉山,顺利抵达那曲。”

  抵达那曲后,高寒缺氧和凛冽大风考验着每位“组团式”科技护航成员。大家不顾严重的高原反应,首先照顾好宝贵的湖羊种羊,尽快让它们住进崭新的现代化畜舍。当那曲草原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杂交羔羊身上时,这些兼具湖羊多羔基因与藏羊抗寒特性的“雪域新生命”,正以蹄印丈量着科技援藏的深度。

  那曲市农牧业(草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主任张勇介绍,这场跨越4000公里的“羊”帆远航,不仅是浙江与西藏产业协作的创新实践,更树立了东西部优势互补的标杆——用江南良种改良高原畜牧,以技术帮扶激活内生动力,让每一只羔羊都成为连接山海的共富使者。

  扎根“雪域高原”

  与此同时,更深远的科研布局同步展开:浙江农林大学科研人员和那曲市农牧业(草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工作人员,开始通过组学分析筛选湖羊高原适应性的关键标志物,并将进一步开展湖羊和藏系绵羊的杂交利用优化研究。这种“边科研边扩繁”的模式,将帮助湖羊在海拔4500米处扎下根,同时构建起高原畜牧科技的“数据宝库”。

  针对那曲不同区域海拔、气候特点,技术团队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养殖方案。如今,那曲试验基地的成功经验,正加速转化为全域推广的“西藏方案”:4500米以上高海拔区重点推广藏羊×湖羊F1代,中低海拔区开展“三元杂交”的梯度布局基本形成。

  过去高原放羊,100只羊需消耗3000亩草场,草场不堪重负。如今在浙江科技的加持下,那曲试点区建起“杂交羊-优质牧草-有机肥”循环体系,这套模式让草场载畜量提升30%,草场植被覆盖率从62%升至78%,草原重披绿装。“种草养畜”模式下的草原守护,让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实现了同频共振。

  此外,为了持续推进当地畜牧业发展,浙江农林大学还与那曲市农牧业(草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联合组建“高原羊产业创新研究基地”,构建从实验室研究到草场的全链条创新体系。那曲市农牧业(草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喇振兴难掩欣喜:“我们将和浙江农林大学科研人员一起,将论文里的专业数据转化为牧民听得懂、用得上的‘养殖口诀’。”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