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手机总弹“奇怪链接”?这群中量大现科学子带着“技术锦囊”下乡破局!
2025-08-18 16:22:00
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通讯员:熊栎蔚 潘振江)“王奶奶,您之前收到的‘一分钱包邮到家’优惠短信,域名藏了个‘小尾巴’!”8月15日,在金华倍磊村的晒谷场上,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的“智护未来”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洪佳指着屏幕上的网址向70岁的王奶奶比划。这个暑假,一群“00后”大学生带着专业所学的“网络防诈术”走进佛堂镇倍磊村、稽亭村、新店村等地,用代码和数据当“武器”,破解了一个个藏在手机里的诈骗陷阱——他们究竟带了什么“秘密武器”?乡村反诈又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技术战”?

  据悉,“智护未来”社会实践团队大多数具备网络安全、数据科学等专业背景。此次实践前,他们便将课堂知识与乡村需求深度结合:一方面联动当地派出所,了解近三年辖区诈骗案件数据,运用“可视化数据分析工具”梳理出“高频诈骗场景图谱”——从“医保退款”钓鱼链接到“子女住院”虚假来电,从“保健品投资”诱导转账到“熟人借款”账号盗用,每个场景都标注了技术特征(如异常IP地址、非官方域名、异常短信频率);另一方面走访党群服务中心,结合专业知识为村干部讲解如何进行网络安全自查,如检查公共WiFi加密等级、识别村民群内可疑二维码、设置手机防骚扰模式等,将技术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乡村反诈工具”。

  “奶奶,您看这个链接,说是‘医保退款’,其实可能是钓鱼网站……”在农户张奶奶家中,团队成员、信息安全专业大三学生林悦打开手机浏览器,用专业工具演示如何通过“域名解析”识别虚假网站。团队自制的《网络安全反诈手册》更融入了技术细节:除了常规的“三不原则”(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还特别标注了“检查链接域名是否与官方一致”“不连接陌生WiFi输入银行卡信息”“微信转账时开启‘延迟到账’功能”等技术性建议,甚至附上了“手机安全设置流程图解”,将抽象的网络安全知识转化为村民看得懂、学得会的“操作指南”。

  “这些孩子的讲解比电视里的广告管用多了!”稽亭村村民陈大姐翻看着手册上的“技术注释”感慨,“以前只知道别信‘天上掉馅饼’,现在知道了‘馅饼’背后可能是‘钓鱼软件’‘木马病毒’,心里更有底了。”实践期间,团队共走访120余户村民,开展6场技术反诈小课堂,现场帮30余位老人检查手机安全设置,发现并拦截17条潜在风险链接。

  “乡村是反诈‘最后一公里’,我们希望通过青年视角,让网络安全知识‘入脑入心’。”团队负责人、信息工程学院大二学生孙烨华介绍,后续团队将发挥专业优势,开发“反诈助手”小程序——整合大数据分析的“本地诈骗风险预警”功能、AI语音识别的“可疑来电实时提醒”模块用技术创新,将课堂所学的网络安全知识转化为“乡土教材”,用“技术+温度”为乡村筑牢数字时代的安全屏障。

  “信息工程专业的价值,不仅是代码和算法,更是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团队指导老师熊栎蔚表示,此次实践是学院“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的缩影,未来将持续深化“三下乡”长效机制,组织更多师生深入基层,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让青春在服务社会中绽放绚丽之花。

  (责任编辑:李思远 赵韵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