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智能语音芯片为何能与人交流?地铁站怎样精准记录人流?AI大模型如何实现个性化?这些在书本与课堂中难以找到答案的问题,正吸引着无数求知者的目光。近日,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数字浙江・智火薪传”暑期社会实践团带着这些疑问,深入杭州多家知名企业展开调研,开启了一场探寻AI 奥秘之旅,为推动“AI 下乡”寻找切实可行的路径。
7月中旬,实践团先后走访了中控信息、华信、瑞银和海康威视等杭城优秀企业。企业展厅内,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令人目不暇接。高速公路上,智能识别技术对车辆的精准检测为道路安全保驾护航;家居生活中,智能语音小机器人让日常琐事变得轻松便捷;企业办公场景里,个性化AI 助力资料查询高效快捷。这些生动的应用实例,不仅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强大魅力,更激发了实践团成员们深入探究的热情。
在与企业专业工作人员的面对面交流中,实践团成员们结合参观所见,踊跃提出心中的疑问,向企业专家们恳切请教。从智能语音芯片的对话原理,到地铁站人流记录技术的实现,再到AI 大模型个性化的形成机制,企业专家们热情且详细地逐一解答。随着交流的深入,“AI 下乡”的路线图在一问一答中逐渐清晰,为实践团下一步工作夯实了基础、明确了方向。
此次社会实践犹如一场“沉浸式课堂”,让实践团成员们走出校园,走进企业,真切感受到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他们深刻认识到,不仅要在理论层面深入钻研,更要将知识与现实相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领悟科技的价值。这也让成员们对推动“AI 下乡”充满信心,决心让现代科技更好地贴合乡村居民需求,为乡村发展注入科技活力。
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此次企业调研之行,搭建起了高校与企业间的沟通桥梁。它让实践团成员们跳出书本框架,目睹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生动过程,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广大青年肩负时代重任、在科技创新赛道上奋勇争先号召的生动践行。未来,相信这些学子将带着所学所悟,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推动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