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汗浸木凳,心承文脉——中量大现科学子探寻金华非遗板凳龙传承之路
2025-08-25 16:16:00
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通讯员:吴亚婷 刘卓)在金华浦江县刘铁村深巷之中,一条由板凳相连而成的龙,静伏于岁月深处。它曾舞动于佳节烟火之中,寄托着一方百姓对吉祥安康的朴素祈愿,如今却面临“有人传而难续、有技而难扬、有文而难产”的现实困境。如何让板凳龙不再是记忆里的影子?今年暑期,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蟠焰寻踪”实践团队走进刘铁村,以青年视角探访非遗传承路径,用个人所长搭建民俗焕新之桥,书写了一段青春与古老技艺对话的生动故事。

解码“00后”传承人的坚守与困惑

  团队拜访了村里年轻的板凳龙扎制师傅“00后”刘鑫豪。在他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式工具和板凳龙的半成品。队员们通过深度访谈,系统梳理了板凳龙的历史脉络、工艺特色与当代困境,如受众老龄化、传播渠道有限、难以对接市场等,为后续实践明确了方向。

  访谈中,实践团队成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去大城市发展,你为什么愿意留在村里,坚持做板凳龙呢?”刘师傅笑着回答说:“好多人说我走了一条老路,但其实不是的。我觉得,板凳龙是咱们村自己的‘根’。我不能眼看着它没了。能把它守住,传下去,对我来说就是有意义的事。”

从“刨木裁鳞”中体悟匠心本质

  为真正理解技艺内核,队员们跟随着完整参与了龙身的制作流程。从备料、搭建龙骨,到糊纸定型、上色彩绘,每一个环节都需极大的耐心与精准。这不仅是木工技巧的学习,更是一场深刻的劳动教育。队员们在手作中理解了老艺人“做龙如做人——要直、要稳、要懂得”的教诲,感悟到非遗背后沉稳、协作的匠心哲学。

在“鼓点龙影”中推动社群传承

  时间来到“舞龙”表演当日。几条长凳首尾相连,红绸彩带随风翻飞,几十双手共同托起一条“长龙”,在鼓点中缓缓“苏醒”。这便是板凳龙舞表演的开场,没有华丽的雕饰,却藏着最鲜活的民俗生命力。

  队员们不仅是观众,更成为表演团队的临时成员,承担起龙身支撑、队形协同等任务。数小时的排练与表演,汗水湿透衣衫,却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了非遗文化在社群中凝聚人心的强大活力。他们用镜头记录下展演的精彩瞬间,通过剪辑将影像资料转化为新媒体素材,用于帮助当地进行文化推广。

让实践走出田野,让非遗走进生活

  这次实践是一次青年与故乡、与现代社会的深度对话。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中,大量有志青年并未止步于对非遗困境的唏嘘,而是身体力行地调研、体验和传播,为乡土的文化血脉注入了青春的动能。非遗传承不仅需要守护传统的“守正”之力,更需要面向未来、拥抱创新的“出新”之智。这条“龙”能否真正飞入更广阔的天地,需要的正是这样一次次从“走近”到“走进”的扎实努力。


(责任编辑:李思远 胡熙圆)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