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宁波这所高校师生,用语言文字架起山海桥梁
2025-09-01 18:16:00
宁波职业技术大学

  (通讯员:徐晓璐)从甬江岸边精心打磨的推普教案,到螺髻山下耐心示范的标准发音;从彝家新寨打通沟通壁垒的方言直译,到乡镇大集传递推普政策的清晰话语……2025年暑期,宁波职业技术大学组建“守望相助·同心筑梦”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跨越千里奔赴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四川普格,以语言为桥,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路上书写青春担当。

  以“语言浸润”为基石,架起“山海共融”之桥

  在“同音同心”推普课堂上,实践团摒弃枯燥的理论讲解,设计“拼音儿歌+民族故事”的趣味课程,把他们熟悉的彝族谚语、生活场景搬进课堂:从“ꀂ ꀍ ꀊ”到“a o e”,从甲骨文到楷书行书,让语言学习与生活需求紧密结合,在“听说读写”中感受普通话的魅力;“青说青听”主题宣讲则成为“山海共融”的生动载体,实践团成员根据自身经历与鲜活案例,在内容中融入宁波海洋文化、凉山彝寨风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视频、图文,讲述“党章守护者”“红军过凉山”的红色故事,记录“土坯房”到“新彝寨”的发展历程,共同感受红色历史、见证乡村巨变,让孩子们在语言浸润中感知山海两地的多元魅力,种下传承红色基因、建设家乡的种子。

  以“走进家门”为起点,铺设“贴近心门”之路

  入户调研时,实践团不是带着问卷“打卡”,而是揣着诚意“敲门”。在村民阿依莫家,志愿者发现她曾因只会说彝语,错过电商带货的机会,后在当地政府帮扶下,阿依莫有了自己的电商账号,也能流畅说出自家农产品的特色亮点,“以前觉得普通话是‘外人的话’,现在才知道是能帮我赚钱的‘贴心话’。”推普市集则是另一场“心与心的对话”,实践团在普格县火把文化广场设下推普摊位,没有生硬地宣讲,而是把“普通话宣传”变成“趣味游戏”:生活用语闯关、彝汉双语传声、民族文化体验,实践团的推普行动早已超越“语言教学”的范畴。“当我们不再只关注教了多少句普通话,而是在意这些话能帮他们解决什么难题时,我们才算真正从‘走进家门’走到了他们的心坎里”,团长朱怡畅这样说。

  以“实践基地”为平台,谋好“人才共育”之策

  在“凉山手工艺活态馆”这座依托宁波东西部协作资金建成的活态文化空间里,宁波职业技术大学非遗传承社科普及实践基地在此落成。为达成合作,普格县人民政府、普格县东西部协作办、螺髻山景区管理局与宁波职业技术大学团委多次交流,并邀请校方来普格调研,在双方的精心筹备下,让这份跨越两千多公里的文化情缘落地。“守望相助·同心筑梦”实践团指导教师、宁职大团委书记王欣表示,学校高度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实践基地的落成,是深化东西部协作的“连心桥”,也是赋能产业升级的“强引擎”。基地以非遗文化为纽带,促进甬凉人民交流融合,推动凉山产业与文化发展,培育两地青年人才。

  近年来,宁波职业技术大学团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攻坚地区的语言难题,探索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指导+产业赋能”的“推普+”多维实践机制,打造“守望相助·同心筑梦”品牌,通过入户语言调研、职业技能培训、同音推普课堂、语言文化宣传等形式,助力少数民族群体从“语言互通”迈向“产业共兴”“生活向好”,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写下生动的青春注脚。

  (责任编辑:李思远 赵韵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