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精彩观点

  • 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优势突出
      ●学校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如材料学、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
      ●学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名列全国同类学科第一;纺织学科年三大检索论文收录数跃居世界同类院校第一;超过世界其他九所著名纺织院校的总和。
      ●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神五、神六、神七和"天宫一号"。
  • 本科招生总计划3600名
      今年本科招生总计划3600名。各省、市、区都有普通类招生计划,全部安排在本科第一批录取,其中,文史类面向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四个地区招生,理工类面向全国。专业结构与特色:东华大学55个本科专业中,纺织这一特色类专业约占10%,应用艺术类专业约占15%左右,而适应上海建立四个中心、六大支柱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约占75%。
  • 考生之间分数优先,同一考生遵循专业志愿顺序
      我校安排考生专业采取"考生之间分数优先,同一考生遵循专业志愿顺序"的原则,即我校录取时都不设专业级差分,也就是六个专业志愿是平行的。所以考生填报专业志愿,在考虑专业的办学条件、发展前景和就业状况等方面的同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选择专业。
      对专业志愿"服从调剂"一栏,每位考生应持慎重态度。希望考生能填报"服从"。

东华大学

院校类型:理工类
院校性质:211、教育部直属
所 在 地:上海
通讯地址:上海市延安西路1882号
E―mail :webmaster@dhu.edu.cn
联系电话:021-62379160、62373266
官方网址:http://www.dhu.edu.cn/
校 训:崇德博学、砺志尚实
  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东华大学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之勇气,坚持走观念兴校、学术兴校、管理兴校发展之路,在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中独树一帜。学校地处中国上海,三个校区分别位于松江区和长宁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校园环境宜人,系上海市花园单位。学校创建于1951年,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详细

东华大学

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东华大学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之勇气,坚持走"观念兴校、学术兴校、管理兴校"发展之路,在"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中独树一帜。

地理历史:学校地处中国上海,三个校区分别位于松江区和长宁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校园环境宜人,系"上海市花园单位"。学校创建于1951年,前身是华东纺织工学院,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

基本情况: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已从建校之初的纺织单科院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现设有纺织、服装艺术设计、旭日工商管理、机械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文、理学、外语12个专业学院,另有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和国际合作办学的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学校拥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56个本科专业,学科涉及工学、理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共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同时设有12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2个国家"111"引智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校学生3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近15000人,研究生6000余人,继续教育学历生近5000人,各类留学生4000余人。教职工2300余人,专任教师12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4.3%,其中院士8人,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含讲座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级职称教师800余名。

教育教学:学校秉承"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以"崇德博学、砺志尚实"为校训,推行"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2006年,学校获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全体学生实行"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之上,宽口径、柔性化的专业教育";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的个性化教育";并在完善学分制的基础上,推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学习1至2年后可在专业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我校艺术类招生享有与独立设置艺术院校同等的自主权,并获得本科招生自主选拔录取试点。2007年,学校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入选国家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特色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110余项。学校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60项。学校被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和"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覆盖10个本科专业和6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近年来,学校有8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获得提名。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世界穿着艺术设计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央电视台CCTV杯全国模特大赛、上海市发明创造三枪杯竞赛等重大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金奖或冠军。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科科研:按照"坚持特色、拓宽基础、加强交叉、按需发展"的学科发展思路,学校学科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2012年,学校7个学科入选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在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继续领居第一,实现三连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和设计学学科进入全国前20%,其中,设计学列上海高校第一位。工程、化学、材料和物理4个学科入围ESI世界前1%,且排名稳步提升。工科学科领域进入ARWU(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的大学排行榜)世界大学排名前150强。学校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传统,依托国家和教育部科研基地,加强协同创新,为国家科技攻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学校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连续11年获得19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收录总数超过世界其他9所著名纺织院校的总和。2011年,学校国际专利授权数量在高等院校中列第16位。目前,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产业布局,学校正努力打造以"纺织"为一体,"材料"和"设计"为两翼的学科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面向行业产业的"纺织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区域发展的"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以"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时尚创意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此外,学校大批科研成果应用于航天、军事、建筑、环保、新材料等领域,为我国战略武器的研制,神五、神六、神七、神九、神十载人航天工程和"天宫一号"的发射成功做出了贡献。

合作交流:学校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国际化的办学视野,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与世界100多所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10年,学校获批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为非洲国家培养纺织专业高级专门人才。与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德国劳特林根应用技术大学、日本文化学园等合作举办学位或学历教育项目,其中与日本文化学园合作举办的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于2012年被评为"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纽约时装学院、日本文化学园、伦敦艺术大学等国际上著名艺术设计院校达成合作共识,已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学校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生项目,选拔优秀学生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多年来,学校成功举办了"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学术会议" 、"第7届自然计算国际学术会议"、"第8届国际薄膜物理与应用会议"、"第12届亚洲纺织会议"、"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努力开创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交流新格局。

纺织学院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成立于1996年7月,其前身为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系,创建于1951年,是具有雄厚学科基础并体现东华大学纺织特色的主体学院,也是东华大学最早培养研究生的系科之一,具有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学院设有"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下设"纺织工程"和"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二个二级学科,承担"九五"、"十五"和"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任务,建有"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纺织生物医用材料科学与技术'111引智计划'基地"等重要基地。
  1994年纺织工程本科教学获世界纺织教育界权威组织——英国纺织学会认可,标志着本科教学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2004年、2009年二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水平名列全国同类学科第一;2005年纺织学院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门专业课程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获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5门获上海市级精品课程。2003-2009年有6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纺织科学与工程领域,学院学科总体实力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学院与美、英、法、葡、捷和澳等国家以及香港地区的10余所高校建立有密切的多种形式的合作科研及人才培养联系。现有10余项国际人才培养合作项目正在进行,如:法国鲁贝高等纺织学院"双学位研究生"项目,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戴维斯分校、费城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本科生交换生项目等。在交换生项目中,每年选拔20-30名成绩优秀的本科高年级学生赴美国相关高校交流学习一年(或进行毕业论文工作)。学院正在开拓与欧美等高校的本科生双学位交换生项目。
  学院自2008级开始,每年在新生中选拔一批优秀学生组成纺织实验班,按新的培养模式和方案进行突出基础、能力、素质三要素的全面培养,造就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一流本科毕业生。
  纺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治学严谨、造诣深厚、科研成果卓著的著名教授和富有献身精神、学术思想活跃的中青年学科骨干人才。现有教职工117名,其中教授26人,博士生导师24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43人。
学院本科专业在纺织工程大类下设纺织工程和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二个专业,纺织工程专业下又设置纺织技术设计、纺织品设计、针织与服装、纺织品检验与商务、纺织国际贸易、纺织机电一体化、纺织产业管理与评估和高技术纺织品等八个柔性专业方向。学院按纺织工程专业大类招生,在完成大类基础教育后再按个人志愿和市场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专业或专业柔性方向分流。 纺织学院近五年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8%以上,供需比1:6以上。
电子邮箱:texcol@dhu.edu.cn
网 址:http://www.dhu.edu.cn/textile/login.asp

计算机学院 东华大学早在1986年就开展了计算机专业的学历教育并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是较早拥有该学科领域硕士点的高校之一。二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后,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各方面又迈上了新的台阶。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软件工程和计算机技术两个工程领域硕士点,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网络工程四个本科专业。拥有上海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在校本科生800多名、研究生(包括博士生)300多名,本科生按专业招生。
学院是上海市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上海市计算机用户协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学院倡导"求真务实、和谐发展"的学院文化,其办学思想"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经过多年的办学积淀,学院已经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工程化培养模式为主导的办学特色。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社团组织,还创办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大学生ACM训练基地,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学院与国内十几家著名企业、松江工业园区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与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万达信息技术股份公司联合建立了大型IT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也不断加强国际学术联系,先后与美国和香港几所知名大学、Microsoft、Oracle、IBM等公司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针对学生就业,学院还提供了Oracle、IBM、微软、思科等主流的IT技术认证选修培训,增强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
咨询电话:021-67792106/67792046
电子信箱: jsjxy@dhu.edu.cn

服装-艺术设计学院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于1984年招收服装专业本科生,是全国最早建立服装类学科的高等院校之一。目前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由服装设计与工程系、服装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工业艺术设计系、表演系、艺术设计理论部、艺术设计基础部和实验总室组成。开设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设计、表演三大学科,包括: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艺术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设计、动画、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会展艺术与技术、服装表演与设计、表演(影视、话剧)、公共艺术等十二个本科专业(方向)。目前,在校本科生近2500人,硕士生近500人,博士生50余人。
1995年,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2年和2007年,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连续两次被评为国内唯一的服装类国家级重点学科;2005年,学院成为全国艺术硕士点首批30个试点单位之一;2007年,设计艺术学科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学校地处上海这一闻名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浓厚的商业气息、时尚气息和流行气息,为学校的时尚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广阔天地。建院以来,学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
一、注重艺术设计人才"创造力"的培养,坚持设计教育的国际化
在国际上,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已颇有声誉,1998年,东华大学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作为中国大陆唯一的服装院校与英、美、法等14个国家的23所著名服装院校共同组建了"国际服装技术学院基金会"(IFFTI,Iternational Foundation of Fashion Technology Institutes),并成为常任理事。学院先后与英国伦敦时装设计学院、意大利欧洲设计学院、美国纽约时装学院等国际五大时尚之都的著名设计院校建立了良好、紧密的合作关系。
多年来,学院始终走在教育改革前列,在借鉴国际著名服装学府的先进教学理念,培养国际化、高质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特色发展之路上取得了成功。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10个国家的18所著名服装、艺术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国际合作关系,开展了包括本科学历教育、研究生学历教育及课程合作等多种形式在内的紧密合作。涵盖学院共8个专业、专业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艺术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动画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艺术设计、影视表演等。其中与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合作开办的"中日合作"办学模式更是成功开创了国内服装人才本科学历教育的先河;与美国纽约时装学院、意大利欧洲设计学院、韩国祥明大学、荷兰鹿特丹大学作德库宁学院合作开展"一年期学生交流"项目,学院组织并推送相关专业方向的优秀学生,申请这些境外合作院校相应专业、专业方向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换学习。一年期满合格的学生将得到写实性证书,所获得的学分可作为转换学分计入东华大学学士学位项目中。未来,学院还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著名服装、艺术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为有志于从事服装和艺术设计领域的人才,构筑更加广阔和畅通的平台,以接受国际化教育,获得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自1995年起,学院已坚持连续十六年承办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连续八年主办"东华时尚周",举办了众多专业展览、时装发布、专业比赛、国际性讲座,为世界各国服装教育的沟通与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自建院以来,学院始终坚持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与培养,展开与境外各著名院校多渠道的师资互访与课程共建。目前全院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近30%,其中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占84.6%,留学进修国家和地区主要有: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荷兰、芬兰、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韩国和香港地区。
二、注重艺术设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坚持设计教育的社会化
学院多年来坚持设计教育的社会化,利用"产学研"紧密结合和专兼职教师队伍,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具备娴熟技艺和市场开拓能力。
学院努力构建培养实践型人才的大平台,连续十六年承办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连续六年主办东华时尚周,为学生搭建与国际、国内服装艺术院校师生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是学生第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16年来,共主办了70多场专业展览,90余场时装发布,50次全国性专业比赛,360余场国际性讲座。
学院积极倡导开放办学,努力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高校与科研单位、高校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目前已经与服装业"双百强"前十名中的雅戈尔集团、荣织华集团、报喜鸟集团、海澜集团、波司登等集团以及adidas、华润思捷宝业有限公司(Esprit)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同时,在校内合作建立了多个教学科研基地:
  ● 敦煌吐鲁番学会染织服饰专业委员会
  ● 东华-德库宁国际设计中心
  ● 东华—施华洛世奇创意设计中心
  ● 东华-意大利IED品牌营销与时尚设计中心
  ● 敦煌服饰研究中心
  ● 东华-雅戈尔男装研究中心
  ● 功能防护服装研究中心
  ● 服装人体工学研究所
  ● 服装CAD/CAM研究中心
  ● 服装设计研究中心
  ● 服饰设计信息交流中心
  ●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职业服研究所
  ● 东华大学环境艺术研究院
  ● 东华—伊泰莲娜装饰造型研究中心
  ● 中韩服饰交流研究中心
  ● 韩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心
  ● 东华-海南锦绣织贝黎锦研发设计中心
  ● 东华大学·三十秋校内针织研发中心
  ● 祥明·东华国际文化创意中心
同时学院还聘请国内外著名教授、专家担任学校顾问教授和兼职教授,包括法国著名设计师伊曼纽尔—恩格罗(Emanuel Ungaro)、丹尼尔·崔部亚(Daniel Tribouillard)、索尼亚·里基尔(Sonia Rykiel)、米索尼(Missoni)、意中基金主席切萨莱·罗米蒂(Cesare Romiti)、清华大学杨永善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曹意强教授、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Michael Esson) 迈克·艾森教授、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理事长大沼淳先生、意大利欧洲设计学校校长Stefano Paschina教授、德国汉堡传媒学院单凡教授、韩国建国大学柳浩昌教授、荷兰鹿特丹大学德库宁学院院长Richard Ouwerkerk教授、著名企业家雅戈尔总裁李如成先生、波司登公司总裁高德康先生、著名企业家杉杉投资公司总裁郑永刚先生、中国经纬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经纬先生等61位。
这种开放型的人才培养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用人单位给予了我们积极的反馈,近几年来,学院获得社会捐助的设备、藏品、资金近2000万元。这种状况促进了东华大学实践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
与此同时,学院的多数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或参与校内外企业科研项目合作,在服装企业兼职,或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课堂理论教学带来了翔实的案例,同时也为学生的课外实习提供了校外基地,教与学进入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注重学科建设、坚持设计教育的学术化
东华大学正在向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奋斗。长期以来艺术设计学科面临着科研水平难以提高、科研与教学难以结合的问题。近年来学院围绕艺术设计的各个学科方向,加强艺术设计学科建设,并以此促进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
在近几年的学科建设中,艺术设计学科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省部级以上在研项目有:
科技部863项目"服装企业CAD/PDM/ERP集成与电子商务"欧盟合作项目"EURAS-IA-TEX欧亚服装数字化技术的研究"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上海服装设计及其加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部中央专项资助项目"服装服饰博物馆建设"、国家艺术科学委员会十?五规划项目"上海近现代服饰历史研究"、国家社会基金项目"古丝绸之路服饰艺术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艺术设计历史与美学研究"、教育部科研基金"上海近现代服饰史研究"、上海市社科基金"2010上海世博会服饰形象及相关国际惯例研究"等出版的重要论著有:
十一五国家重点出版计划《敦煌丝绸艺术全集(英藏卷)》、十五国家重点出版计划《中国丝绸通史》、以及《近代中国女装实录》、《近代中国童装实录》、《丝绸之路美术考古概论》《大漠联珠——环塔克拉玛干丝绸之路服饰文化考察报告》、《中国染织服饰史文献导读》、《历代帝王冕服研究》《环境艺术系统设计》。
面对未来,学院将紧跟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坚持教育思想、观念、方法和内容不断改革与创新。加强与国际著名艺术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构筑多层面、多途径国际合作教育模式。面向服装产业和艺术设计领域,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为目标,增强特色、加强交叉、全面发展。努力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特色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历史悠久,前身为成立于1951年、在全国享有盛誉的华东纺织工学院的纺织机械制造系,是建校初期三大系之一,其特色专业是纺织机械设计与制造。1979年为拓展专业门类调整为机械工程系,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部门,1999年调整为机械工程学院。几十年来机械工程学院为国家培育了数以万计的机械类高级专门技术和管理人才,其中有工程院院士、著名教授、政府高层领导、纺织机械领域的知名企业家和高级专家等一批杰出优秀人才。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师资力量:机械工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9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正教授12名,副教授45名,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87%以上。
  学生规模:目前,机械工程学院拥有本科生1634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博士研究生30余人。
  教学成果奖:自2005年,我院教学改革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出版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20余本。
  科研成果奖:近五年,我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发改委技术攻关项目等纵向项目43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多项,有20余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人才培养层次:机械工程学院依托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和上海市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以及机械电子学科,进行本科人才的培养。毕业生还可以在本院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招生专业
  机械工程学院本科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和"工业设计"两个专业招生。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依托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和上海市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以及机械电子学科,下设五个专业方向:
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精密仪器与机械、幕墙工程与机械。机械工程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工业设计专业下设两个专业方向:
产品设计、设计管理,其中设计管理方向文理科考生兼收。
  毕业生可以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奖学金:机械工程学院的在校学生可以申请享受多种奖学金,除了全校的各类奖学金外,还有机会享受由工业界名望企业和人士提供的专项奖学金,如"唐翔千"、"梁溪唐氏"奖学金等。学习成绩突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可免试直升攻读本学院硕士研究生。
  培养特色:学院本科教育实行宽口径、厚基础的学分制教学模式;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可根据个人志向和就业需要,自由选择专业方向,选修第二专业、辅修专业或跨专业选课。对部分优秀学生实行导师(或导师小组)制培养。学院与国外著名高校开展联合办学,部分优秀毕业生有机会申请到国外深造。
  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学院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10余类国际、国内及上海地区大学生科技竞赛,获奖学生200多人次,其中获国际性奖3项、全国性奖30项、上海市奖50项,并申请发明专利6项,授权1项。
  咨询电话:021-67792564、67792565、67792566 传真:021-67792439
  Email地址:meccol@dhu.edu.cn

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的纺织化学工程系。1999年更名为化学与化工学院,2007年与东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合并,建立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学院目前设有纺织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学系、生物工程系及基础化学部,并建有生物技术研究所、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学科是"211工程"和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应用化学学科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生物工程学科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现有教职工119名,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8名、副高级职称教师47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双聘)、长江学者2名、东方学者1名、校特聘教授2名、博士生导师18名。学院已培养本科生3700余名、硕士生728名、博士生94名。
学院具有良好的科研开发能力,尤其在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研究领域优势明显。1980年以来,学院承担了百余项科研项目,其中50余项获得国家、部委和省市级奖励,这些奖励中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星火二等奖1项、教育部十大科技进展1项、上海市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等。
咨询电话:021-67792608,021-67792306
电子邮箱:chaidp@dhu.edu.cn

理学院
  理学院
  The College of Science
  理学院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开始招收培养数学、物理专业方向的本科生,是国内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教学单位之一,具有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承担了包括国家973、大科学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内的项目几十项。获得了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近年来,学院加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各方面的工作,提高学生内在素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理学院各专业的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种数学建模比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历届毕业生很多被金融、软件及光电子高新技术公司录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工作业绩,表现出优秀的素质和潜力。
  学院现由中科院院士,我国半导体物理和器件著名专家,全国人大代表,科技部973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东华大学顾问教授褚君浩院长领衔,现有专任教师近百名,其中教授18名,副教授32名,其中近50%具有有博士学位。专职教师中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1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上海市浦江学者2名,上海市曙光学者4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2名,25名教师获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宝钢全国优秀教师、桑麻奖、天祥奖、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等称号。还聘请了中科院院庄松林、中科院等离子体所长李建刚、中科院基础局局长李定教授、英国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终身教授毛学荣等在内的多名顾问教授。
  理学院设有"物理实验中心"、"数学实验中心"、"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所"、"金融工程研究与发展中心"、"万维应用软件开发中心","等离子体及其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光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技术研究室"、"纺织力学研究室"。理学院还是2份国际学术杂志的主编单位。

人文学院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成立于1999年10月,其前身为社会科学部。目前学院已发展成为包括哲学、史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等众多学科门类且生源广泛、学术活跃的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拥有三个系五个专业,分别为: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专业、法学系法学专业、传播系传播学专业、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技术(媒体制作与传播)专业,拥有千余名本科生;学院还设有科学技术哲学、中国近现代史、行政管理、科学技术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等六个硕士点,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文学院现有教师85名,其中教授14名、副教授29人,具有博士学位31人。组成了学术特色鲜明、成熟而稳定的师资队伍。有教师被评为"上海名师";学院教师出版的专著、教材多次被评为上海市优秀社会科学著作、上海市优秀教材、上海市优秀思想理论著作。15名教师获得宝钢奖、钱之光奖、上海市育才奖、天祥奖、桑麻奖;学院还拥有与各专业培养相适应的专业化、现代化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如:模拟法庭、演播室、媒体制作室、采编播一体化实验系统等,还将建成融虚拟演播室、实景演播室与一体的广播级演播实验室。
  良好的专业培养和学科建设,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DV作品三等奖,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动画一等奖、视频一、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二、三等奖,全国大学生首届舞蹈大赛三等奖、"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三等奖、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三等奖;还有上海市网站网页设计竞赛二等奖,大学生暑期活动优秀奖、优秀班级奖、优秀节目奖等多种奖项。

外语学院
  东华大学外语学院前身为外语教研室,创建于1951年,1999年成立外语学院。1994年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在本科教育稳步发展的基础上,1998年获得"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开始招收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2002年成立日语系。目前学院下设英语系、日语系、大学英语部、研究生教研室和语言实验室。现有专任教师9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5人。
外语学院现有英语、日语2个本科专业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英语系教师全部博士或硕士毕业,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3人,美国A&M大学杨林贵教授为英语专业校级特聘教授,并且聘请复旦大学外文系主任曲卫国教授、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张辉教授、新西兰Otago大学赵晓寰教授等为兼职教授。日语系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2名,专业教师共16名,绝大多数教师均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或拥有在日本的研修经验,每年聘请一至两名日籍专家前来任教,是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皮细庚教授为本专业的兼职教授。外语学院不仅具有一定的学生规模及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且还具有现代化的语言教学设备,为外语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院拥有与语言研究相配套的语言测试中心、CALL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中心、学术语篇研究中心、日本近现代研究中心和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中心等。此外,聘请多名外籍教师,提高了课堂内口语的教学力量,活跃了学生课外的外语学习氛围,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教学方式,接受多种文化熏陶。
2010年本科招生专业为英语专业和日语专业。此外,为适应社会发展对"日语-经贸"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语专业08年开设日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方向),专门培养既擅长日语又具有国际经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咨询电话:021-67792446
学院网址:http://www.dhu.edu.cn/english/engindex.htm

工商管理学院
  东华大学是我国较早开设管理专业的院校之一。1953年,学校就设立了管理工程教研室,汇集了美国哈佛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周世逑教授和留苏博士张绮春、汤颖等新中国第一代管理专家。1959年设立工业管理工程本科专业。1979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成为第一批培养管理工程硕士研究生单位,1983年成立工业管理工程系,1993年扩建为经贸管理学院。1994年由香港旭日集团捐资1100万港币参与建设。
学院坐落于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拥有建筑面积逾80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和3200平方米的实验室、研究基地。配有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案例讨论室、会议室和学术报告厅;建有软、硬件先进的经贸管理实验中心(内含财务会计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验室、金融学实验室、行为科学实验室),研究生创新研究基地、东华——IBM研究中心等,并配有卫星接收、实时行情数据转码系统和大屏幕显示屏等设备,计算机总数达550余台;学院建有经济管理图书馆,建筑面积800余平方米,中外文藏书二万余册,中外文期刊、报纸二百余种,通过校园网和因特网提供各种电子信息资源。
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现有教师9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0人,正高级职称26人,以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教授、朱晓明教授等为首的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被聘为兼职教授。学院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多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教委曙光等计划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学院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世界经济、行政管理等九个硕士点;开办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硕士(工业工程、项目管理、物流管理)两个专业学位教育;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建有上海高校联合电子商务研究所、旭日管理研究所、纺织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时尚与创意经济研究中心、电子商务与物流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学科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等两个学科门类,拥有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三级办学层次;学院下设工商管理系、会计系、会展与旅游管理系、经济系、电子商务与物流系、信息管理系;共设有十一个本科专业;学院按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和旅游管理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进行招生,经济学类下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方向有纺织服装国际贸易、国际商务)、金融学(专业方向有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专业;工商管理类下设市场营销(专业方向有网络营销、服饰营销)、会计学(专业方向有注册会计师、金融会计)、财务管理(专业方向有公司理财、个人理财)、工商管理[专业方向有国际企业管理(双语教学)和商务管理]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下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方向有决策支持、IT治理、ERP)、电子商务(专业方向有商务开发、服务管理)、物流管理(专业方向有国际物流、物流工程)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为由著名高分子学者钱宝钧先生和方柏容先生于1954年创建的化学纤维学科,后经历化学纤维系和高分子材料系的发展阶段,于1994年成立。2002年原国家轻工业部玻璃与搪瓷研究所并入,使学院成为以纤维材料为特色,拥有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多学科学院。
学院现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并拥有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智能材料、纳米材料、仿生材料六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理学博士点。
"材料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十大"重中之重"学科之一,"材料加工工程"为上海市重点学科,"纤维材料"是"九五"和"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项目。拥有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先进玻璃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学科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153名,高级职称教师占总数51%以上,其中工程院院士1名,正教授31名,博士生导师27名,已涌现一批优秀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
学院以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多次获得教育部和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五十年来,共培养人才5500余名,现有学生1100余名。毕业的学生被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著名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录用。
学院的科学研究充满活力,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韩国等国家的著名大学、研究机构有广泛的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科研硕果累累。近五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市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发表学术论文13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39项,已授权发明专利88项;科研总经费达1.5亿元。
学院现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按材料类专业大类招生。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于1998年5月成立,前身是自动化及计算机系,最早可追溯至1956年创办的热电专业。学院现由自动化与电气工程系、通信与电子工程系、电工电子中心、教育部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网络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自动化研究所、通信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组成。数十年来,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是学校主要的教学、科研单位。
经国务院、教育部批准,学院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2个博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等7个工学硕士点,并拥有"控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等2个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院设置了电气信息大类4个本科专业(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入校时按电气信息大类招生,两年后学生在上述四个专业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
全院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近2000名。学院现有教职工近120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6名,具有正高级职称25名,副高级职称41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48%。
近五年来,学院在教学上,已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近百项企业委托横向科研项目,并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在国际、国内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在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中获得国际、全国大奖60多次。
近三年,学院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在97%以上。其中上海生源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达到100%,并有85%以上的外地生源毕业生留在上海工作和学习。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1999年7月,前身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由原中国纺织大学纺织化学工程系的环境工程专业和化工基础教研室、原机械工程系的暖通空调与制冷工程专业和热工教研室组成,是本校较早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院系之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本学科领域知名的学院之一。
学院目前设有四个本科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原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四个硕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热能工程;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
东华大学环境类学科由我国环境学科知名教授方柏容先生领衔率先在上海建立,使东华大学成为70年代初在国内最早设立该学科的高校之一,十多年来本校担任了上海西南片环境类学科组长单位,在国内是最早具有环境工程设计甲级设计证书、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证书的单位之一。
东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原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是国内最早设立的为工业界生产产品创造车间室内良好空气环境工程的专业之一,从50年代开始为我国纺织工业输送了大量暖通空调与制冷工程专业人才。近年来进一步扩展到民用与公用建筑领域环境空气质量控制和能源利用与控制工程。在全国100多所设置该专业的高校中,本校是国家实施注册设备师(暖通空调)制度后,目前已通过专业评估的为数不多的高校之一,本专业毕业生具有未通过专业评估院校的毕业生所不具备的提前参加专业注册的资格。
本学院各专业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院所建立有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如英国诺丁汉大学、日本宇都宫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等。
学院教职员工60人,其中教授13名(有10位是博士生导师);副教授21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89.58%,具有博士学位的占66.67%;45岁以下的教师占75.00%。中青年教师中100%具有研究生学历,95%的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已形成具有较高科研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院建立有满足科研教学需要的教学实习基地,具有在国内同类学科前列的实验研究中心,配有国际先进的科研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
本学院已形成若干个有特色、在国内外处于先进水平的研究方向:(1)水污染控制理论与工程: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处理研究、陶瓷膜研究、河道污泥治理研究等;(2)环境监测分析与规划管理:参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现代环境监测与快速监测、区域总量控制等;(3)空气污染控制理论与工程:高温烟气除尘技术、气体净化过滤材料技术等;(4)清洁生产与资源再生技术(5)建筑环境设备与工业暖通空调;(6)能源环境控制与节能技术。

构建多位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
  东华大学坚持"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新途径,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尝试,构建了"多位一体"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丰富和完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多位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以多层次的就业指导课程为龙头,以校园文化建设、个性化辅导、网络课堂、职业测评等途径为补充,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系统平台。

课程建设方面,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需要,开发了全校性公共选修课针对新生的《职业生涯导航》,低年级的《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针对高年级的《大学生成功就业训练》,课程开设以来,学生选课非常踊跃,得到了普遍好评。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学校引进了时代英杰"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北森公司的careersky职业测评系统,同学们可以在线自由选修50多门视频课程和全天在线测评。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春秋两季分别开展"就业服务月"、"就业服务周"系列活动,营造"人人关注就业"的校园环境。平时,以"周周讲"的形式每周组织就业指导讲座,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学校编制生动实用的《职业发展教育手册》和《就业指导手册》,制作了11种就业指导彩页供学生取阅,在就业服务周的公共咨询活动中大规模发放。

  个性化辅导方面,我校开设了校院两级的个体辅导咨询机制。全校拥有职业咨询师30多人,每个学院都设立了个体职业咨询点,采取一对一面谈的形式,开展专业化的个体咨询。同时,开展专业的大学生职业测评,结合个体咨询进行个性化辅导。团体辅导方面,学校推出"成功就业训练"团体辅导活动,以十几个学生的小团队为单位,采取体验式活动的方式,训练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携手名企,共建毕业生就业通道
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做学生满意的就业工作"的理念,形成了全校上下共同动员、全员关注毕业生就业的整体氛围。我校大力拓展就业市场,构建东华大学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通道,提高毕业生就业品牌竞争力。我校推进"东华学子走进知名企业计划",成立了以国内外知名企业为主体的东华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从2002年成立以来每年召开委员会年会,现已发展委员单位百余家,成为我校学生培养、招生就业和科研合作的重要社会支持力量。同时,学校与中国石化,宝钢集团,工商银行,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华联集团和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等知名企业和周边地区人事局建立了近百家东华大学就业实践基地,许多毕业生通过实习、实践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与欢迎。学校每年组织"名企名校招聘会"、"东华大学毕业生就业招聘会"等大型招聘会,以及上百场专场招聘会,国内外知名企业,如宝洁、华为、杜邦、花旗软件、台积电、英业达、联想、上海汽车集团、振华港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上海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荷兰银行、东亚银行等纷纷来校举办专场招聘会。并借助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树立东华大学毕业生品牌形象。 几年来,我校毕业生社会需求态势良好,在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的形势下,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仍然处于较高水平。毕业生就业去向已全面覆盖纺织服装、信息技术、工业制造、金融保险、商业贸易、社会服务、教育文化等各大行业,就业地区流向以上海市为主体,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毕业生综合竞争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校区: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
招生电话:021-62379160、62373266
邮政编码:200051
通讯地址:上海市延安西路1882号
电子邮箱:webmaster@dhu.edu.cn
学校网址:http://www.dhu.edu.cn
校区:东华大学(松江校区)
招生电话:021-62379160、62373266
邮政编码:201620
通讯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人民北路2999号
电子邮箱:webmaster@dhu.edu.cn
学校网址:http://www.dhu.edu.cn

东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工作章程

一、学校概况
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其前身华东纺织工学院,创办于1951年,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学校地处上海市,现有松江校区、延安路校区和新华路校区三个校区。学生分驻松江校区和延安路校区。办学性质:公办。松江校区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人民北路2999号。延安路校区地址:上海市延安西路1882号。
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东华大学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现设12个专业学院,拥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本科专业,学科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共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同时设有12个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检测中心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教职工2700余名,其中院士8名,还有一批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者,高级职称教师近800名。在校生近30000名。毕业生就业状况始终保持良好态势,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二、招生计划和专业
1、学校按照国家政策要求,根据自身办学条件等实际情况,考虑各地区考生人数、生源质量、区域协调发展、学校近年来源计划编制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学校来源计划编制原则和方法。2014年我校本科计划招生3600名,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由有关省级招办统一向社会公布。
2、2014年我校部分专业继续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按同一专业大类招收的本科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在完成大类基础教育后,可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兴趣特长和能力等,依据学分制培养计划,自主选择修读本专业大类某个专业。
三、填报志愿和考试科目
1、考生填报按专业大类招生的专业志愿,应填写所在省公布的专业大类名称及其代码;填报按专业招生的专业志愿,应填写所在省公布的专业名称及其代码。
2、考试科目由省级招办按教育部规定及我校要求,在考生填报志愿前向社会公布。
3、报考我校艺术类专业的考生须在全国普通高考前参加我校规定的专业考试,未通过专业考试者,不能录取该专业。
四、录取原则
1、艺术类专业
按我校公布的《东华大学2014年艺术类专业本科招生简章》、《东华大学2014年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表演)专业本科招生简章》、《东华大学2014年表演专业本科招生简章》确定的录取原则执行。
2、非艺术类专业
按我校在该地区公布招生计划数的120%以内调阅考生档案。具体调档比例根据生源情况、志愿填报模式等因素,由我校与各地区招生办公室商定。在学校调档线以上,根据考生的全国普通高考成绩总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按考生专业志愿录取,各专业志愿间无分数级差。在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上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学校才接受非第一志愿考生,但其高考成绩必须不低于我校已投考生的平均分。若生源仍不足,学校将剩余计划调剂到其他地区进行录取。
3、对相关科目的要求
录取英语专业须参考考生参加由省级招生委员会组织的英语口试成绩。
4、优惠政策的执行
(1)我校认可省级招生委员会制定的各项加分政策。
(2)自主选拔录取、自主选拔"农村自强计划"、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和保送生等的优惠政策按已公布的相关招生简章中的内容执行。
(3)经我校预选并审核认可的优秀推荐生,第一志愿报考我校,高考成绩在我校调档线以上,学校将兑现其享受优惠政策的承诺。
(4)同一考生如可享受我校多项优惠加分政策,取其最高项。
五、体检与专业限制
按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
六、语种限定
英语专业限招英语语种的考生,日语专业限招英语或日语语种的考生,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按相关要求执行。其它专业的考生进校后外语学习的语种为英语,部分课程采用英语原版教材以英语授课。
七、奖励与帮困
学校设有国家奖(助)学金、上海市政府奖(助)学金、东华大学奖学金以及50余项由社会企业、知名人士设立的社会奖(助)学金;学校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帮困助学金、学费补助、校内助困贷款、临时困难资助、社会资助、技能帮困等多种帮困措施,为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程度的资助。
八、收费标准与就读校区
1、学费标准
(1)一般专业。每人每学年为人民币5000元。
(2)艺术类专业。每人每学年为人民币10000元。
(3)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中德合作的轻化工程专业每人每学年为人民币12000元;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中日合作)每人每学年为人民币30000元。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为每人每学年6500元;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下设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每人每学年6500元,在完成专业大类基础教育后,自主选择修读该专业的学生按所学专业的学费标准缴纳学年学费,并补缴以前学年学费差额;理科试验班专业分流后,学生按所学专业学费标准缴纳学年学费,并补缴以前学年学费差额。
2、住宿费标准
每人每学年为人民币1200元。
3、就读校区
艺术类、服装设计与工程、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会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经济与贸易类、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或专业大类就读延安路校区;其他专业或专业大类就读松江校区。
九、监督与保证
1、学校成立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的招生领导小组,以加强对招生工作的管理。学校招生办公室负责本科招生工作的日常事务。
2、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关于招生工作的各项政策和规定,增强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维护考生合法权益和高校招生工作的信誉。
3、学校成立以校纪委书记为组长的招生监察小组,由其负责招生过程的监察工作,确保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
十、内地新疆高中班、内地西藏班、港澳台及华侨学生等的招生录取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十一、毕业生由我校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监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
十二、本章程由东华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学校网址:http://www.dhu.edu.cn
招生网址:http://zs.dhu.edu.cn
招生办公室地址:上海市延安西路1882号
邮编:200051
招生办公室电话:021-62379160、62373266
监督电话:021-62373667、67792028

东华大学2014年本科第一批招生计划及近三年录取分数统计

省名学院名称专业(专业大类)名称所含专业或方向14年 计划考试 科类13年12年11年
最低最高最低最高最低最高
上海·理科 432464447480476516
服装·艺术设计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16物化生452463470477498516
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 4物化生447450460471488516
财务管理专业 4物化生445446460471488516
会计学专业8物化生448453460465488516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电子商务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10物化生438446454459481516
经济与贸易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金融学专业14物化生447461461470492516
旅游管理专业2物化生449462460461492516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8物化生448460464475496516
纺织学院纺织类纺织工程专业:( 纺织与面料方向、 纺织品设计方向、纺织品检验与商务方向、 针织与服装方向、纺织国际贸易方向、纺织机电一体化方向、高技术纺织品方向、)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10物化生432446448467476516
功能材料专业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与技术方向 生物材料方向 新能源与光电材料方向10物化生446452459480488516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方向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方向 机械电子工程方向 幕墙工程与机械方向 22物化432448447465476516
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方向 设计管理方向14物化生444456458474488516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12物化432442447460476516
自动化专业 10物化433444447460476516
通信工程专业 12物化434464447460476516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4物化43344444945247651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8物化440445454467485516
软件工程专业7物化443456453468481516
网络工程专业7物化443450455473487516
信息安全专业8物化43644545145847951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22物化432460447461476516
理科试验班8物化452458462476494516
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轻化工程专业(中德合作)4物化生433443450460476516
轻化工程专业5物化生434446448458
生物工程专业8物化生438445448457476486
应用化学专业8物化生439447450459477486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4物化445447458459487495
环境工程专业6物化444448457460485493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6物化443446455468487492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4物化448457462462494498
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金融工程)10物化439445453468486494
统计学专业(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10物化440444453458483488
应用物理学专业(新能源与微电子) 4物化440450451453478483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4物化438449454458483495
外语学院英语专业17物化生434452450459480492
日语专业9物化生433445457459487497
人文学院法学专业2物化生434436449454476481
行政管理专业5物化生442446455465483492
传播学类传播学专业 公共关系学专业8物化生438461452457479488
教育技术学专业(媒体制作与传播)6物化生433442448453478480
上海·文科 468498458483487543
服装·艺术设计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6政史地484491476481503516
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2政史地478479465473494499
财务管理专业4政史地478480465473494499
会计学专业4政史地479482470473473508
经济与贸易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金融学专业13政史地481491471475500543
旅游管理专业4政史地478480466473497502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7政史地483498475483506510
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方向 设计管理方向12政史地474482461472488500
外语学院英语专业16政史地468482458470487512
日语专业12政史地469483467475497508
人文学院法学专业12政史地468478459465487489
行政管理专业7政史地470475460476492496
传播学类传播学专业 公共关系学专业16政史地468480458473488503

录取规则

  1、艺术类专业
  按我校公布的《东华大学2014年艺术类专业本科招生简章》、《东华大学2014年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表演)专业本科招生简章》、《东华大学2014年表演专业本科招生简章》确定的录取原则执行。
  2、非艺术类专业
  按我校在该地区公布招生计划数的120%以内调阅考生档案。具体调档比例根据生源情况、志愿填报模式等因素,由我校与各地区招生办公室商定。在学校调档线以上,根据考生的全国普通高考成绩总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按考生专业志愿录取,各专业志愿间无分数级差。在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上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学校才接受非第一志愿考生,但其高考成绩必须不低于我校已投考生的平均分。若生源仍不足,经征集志愿仍未完成的计划,学校将剩余计划调剂到其他地区进行录取。
  3、对相关科目的要求
  录取英语专业须参考考生参加由省级招生委员会组织的英语口试成绩。
  4、优惠政策的执行
  (1)我校认可省级招生委员会制定的各项加分政策。
  (2)自主选拔录取、自主选拔“农村自强计划”、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和保送生等的优惠政策按已公布的相关招生简章中的内容执行。
  (3)经我校预选并审核认可的优秀推荐生,第一志愿报考我校,高考成绩在我校调档线以上,学校将兑现其享受优惠政策的承诺。
  (4)同一考生如可享受我校多项优惠加分政策,取其最高项。

收费标准

1、学费标准
  (1)一般专业。每人每学年为人民币5000元。
  (2)艺术类专业。每人每学年为人民币10000元。
  (3)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中德合作的轻化工程专业每人每学年为人民币12000元;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中日合作)每人每学年为人民币30000元。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为每人每学年6500元;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下设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每人每学年6500元,在完成专业大类基础教育后,自主选择修读该专业的学生按所学专业的学费标准缴纳学年学费,并补缴以前学年学费差额;理科试验班专业分流后,学生按所学专业学费标准缴纳学年学费,并补缴以前学年学费差额。
  2、住宿费标准
  每人每学年为人民币1200元。

校园掠影

校园一角 校园一角 校园一角 校园一角 校园一角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