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始创于1956年,先后隶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信息产业部等中央部委,2000年实行浙江省与信息产业部共建、以浙江省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

2007年成为国家国防科工委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5年被浙江省列为首批重点建设大学。学校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经济管理学科优势明显,是一所工、理、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本期嘉宾: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招办主任
范文琪

访谈实录

主持人:今天我们做客演播室的嘉宾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范文琪,那么请范主任为我们介绍一下学校今年招生的基本情况。
       范主任:2016年我校在全国的普通本科招生计划为3980人,与去年基本持平。今年我校在广东、江苏新列为第一批次招生省份,至此,我校在省外一批招生计划数占整个省外计划数的98%。

2016年,为拓展信息与艺术学科专业的融合发展,响应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发展需要,我校新增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更好的培养以电子信息、经济管理交叉融合为核心的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信息科技人才,并与2017年新高考更好的融合衔接,我校今年有部分专业新增为大类招生(如电子信息类、通信工程类、电气类、外国语言文学类等专业),我校对进档的考生,实行“专业级差法”,相邻专业志愿级差为1分。

全部访谈实录 >>点击查看

学校招生网站 >>点击进入

  • 关于学校
  • 办学特色
  • 招生规则
  • 关于学校

    学校拥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现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18个二级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54个二级学科)、9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58个本科专业, 其中各类国家级专业10个。

    拥有1个国防特色主干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1个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个浙江省重点学科、7个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10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获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下沙、文一、东岳、下沙东及青山湖等五个校区,占地面积2500余亩,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人,教职员工2300余人。从我们这所美丽的校园走出过一大批IT大师、业界精英,累计培养10多万名IT领域人才和经管人才,全国IT百强企业中,近1/3掌门人为我校校友,如海信、海尔、京东、长虹、熊猫电子等企业。

    新一代杭电人在信息经济的各个领域展示他们的风采。近年来,上海够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51信用卡的创始人、最大的电商购物平台、直逼亚马逊分拣中心的浙江立镖机器人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都是我们的优秀校友,他们充分的将所学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应用到了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改变了大家的生活方式。

  • 办学特色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有通信工程等6个专业进入卓越计划;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拥有电工电子、计算机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等多个国家级的人才培养平台,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学校在浙江省本科教学业绩考核中一直位列前茅,并荣获8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已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经济管理交叉融合为核心的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信息科技人才培养特色。

    一是卓越学院:优秀生源 精英培养

    杭电卓越学院的前身是文科实验班和理科实验班,成立于2005年,目前卓越学院我校的荣誉学院,实现的是精英化培养。首先是在生源的选拔方式上,要求浙江省考生:

    报杭电卓越学院的浙江省考生,理科高考投档成绩省一批线50分(含)以上;文科高出省一批线40分(含)以上,确保录取。非浙江省生源、第一志愿(含平行志愿)报考,高考成绩符合我校卓越学院学生选拔条件者,录取后可自愿申请、经过测试后进入卓越学院学习。

    卓越学院设理工类实验班和经管类实验班两个大类,依托全校优质资源,围绕学校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两大学科特色,坚持“强化基础、淡化专业、个性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优秀人才。

    二是专业学院 融合培养

    (1)“通识”+“专业”融合培养,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培养,实现全过程育人。加强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推进研究性教学,加强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与创新能力培养,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本科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2)坚持多元化与分层分类培养结合。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的毕业去向的不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元化与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模式,同一个专业可根据专业内涵和办学条件,积极设置学术型、复合交叉型、应用型等多种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逐步推进校内“2+2”模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

    (3)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体现学科特色,学校紧密结合信息经济需求,体现与技术融合,探索课程建设及校内外的实践内容。学习课程上增加信息技术应用的互动,比如翻转课堂,慕课教学等方式都深受在校学生喜爱。

    三是学科第二课堂,促进人才培养。

    (1)提供学生丰富的学科竞赛实践平台。学校学风优良,学生入校后,参与学科竞赛的比例高达50%,在各类学科竞赛的准备和参赛的过程中,能与优秀的学科指导老师面对面深入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有珍贵的友情,师生情,在相关学科的竞赛锻炼为其今后的深造和就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学校每年有近1万人次参与各类的学科竞赛,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人数与学生拥有专利数在全省省属高校中位列首位。

    近五年来,获电子设计、数学建模、智能汽车竞赛、ACM程序设计竞赛、挑战杯等学科竞赛国际、国家级奖500余项;比如学校代表队连续3次成功闯入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球总决赛,更有2015年第39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第28名的好成绩,学生与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国际一流名校强队同场竞技,毫不逊色。

    (2)建立名企校内社团深度训练营。学校与许多名企建立了俱乐部,如华为、大华等行业类的顶级企业,从学生低年级就开始选拔入营,深度接触企业的文化,通过挑战赛、训练营等方式强化专业在企业中应用,对促进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学习应用非常有帮助。例如:2016华为软件精英挑战赛,从全国465所高校24752名选手组成的11409支队伍中脱颖而出的全国32强迎来终极比拼,我校最后取得2个国家奖项。

  • 2016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招生章程-录取规则

    第十四条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招生计划以各省(市、自治区)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为准,港澳台侨招生计划由学校根据生源情况确定。学校预留30名计划,用于录取实行平行志愿投档,超出计划数、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

    第十五条 学校对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不合格的考生,不予录取。

    第十六条 对考生的身体健康要求,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凡考生体检符合“学校可以不予录取”条款的,学校按“不予录取”执行。

    第十七条 学校无男女生录取比例限制。

    第十八条 学校外语公共课为英语,外国语言文学类[按语言类招生,含英语、英语(与国际经济与贸易复合)]、工业工程(工业技术管理方向)专业除外。

    十九条 学校对高考英语单科成绩有要求的专业:外国语言文学类[按语言类招生,含英语、英语(与国际经济与贸易复合)]、国际经济与贸易要求110分(含)以上;通信工程(中外合作办学)、工业工程(工业技术管理方向)要求100分(含)以上;艺术类本科专业要求60分(含)以上。如生源不足,则按英语单科成绩5分一档依次降分录取。以上英语成绩按单科总分150分计,具体按各省普通高考实际英语单科总分等比例换算。

    第二十条 学校根据各省(市、自治区)招生主管部门提供的生源情况,确定调档比例。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一般控制在招生计划的105%以内;未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一般控制在当批次招生计划数的120%以内。

    第二十一条 学校认同并执行各省(市、自治区)招生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加分或降分投档的政策规定。

    第二十二条 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优先顺序,执行以下规定: (一)有专业志愿的考生优先于无专业志愿的考生安排专业录取。均有专业志愿时,等效投档成绩高的考生优先。(二)专业投档规则:学校执行考生所在省(市、自治区)招生主管部门关于投档的有关规定。对进档的考生,实行“专业级差法”,相邻专业志愿级差为1分。按等效投档成绩的高低录取,当等效投档成绩相同时,综合素质好、相关科目高考成绩高等因素决定优先顺序。实行院校平行志愿投档的进档考生,只要专业服从且政审、体检符合条件,均予录取。

    第二十三条 学校对所填专业志愿均不能满足但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按分数高低排序的原则,将其调剂到未满专业,直到录取满额为止;对所填专业志愿均不能满足且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作退档处理。

    第二十五条 根据生源情况确需进行招生计划调整时,学校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执行。

    第二十六条 学校在浙江省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按照《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章程》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学校在浙江省的“专升本”招生按照《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选拔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招生简章》的规定执行。

    点击查看学校2016完整招生章程

美丽校园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招聘信息 | 京ICP备12045350号-1 | 文网文[2008]22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902063号
版权所有 赛尔网络有限公司 CERNET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