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 .中国教育在线
校长名片
本期校长:黄燕明

 黄燕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校长。曾担任过杭州市拱宸中学团委书记、政教主任、副校长;杭州二中教学处主任、杭州二中教育集团余杭区树兰实验学校校长;杭州市中学语文教研员,杭州市语文教研大组副组长。现任浙江省“中语会”理事,杭州市“中语会”副会长。

走进校长
  步入杭州江南实验学校,环校的溪流虽眼不得见,潺潺水声却时时入耳,旭日东升,校园一隅书声琅琅,流水鸣溅,好不醉人!果实累累的小径,二十四节气亭,在校园漫步,犹如游览风景名胜,时时处处都有惊喜。
  “学校应该是一个书声琅琅的地方,是一个歌声悠扬的地方,是一个青春飞扬的地方。”走在校园里,校长黄燕明非常留意学校的操场。操场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是一所学校最靓丽的风景,也是孩子们天性的写照。
  1980年从教以来,黄燕明校长教过杭州市最“优秀”的班级,也带过最“差”的班级;30多年来,几乎担任过学校中的一切岗位,却又从未脱离过教学一线。
  在学生管理中,黄燕明主张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平等相处,做学生的朋友;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活泼、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追求“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倡导“优化课堂教学计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了杭州市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在学校管理中,主张教师间的平等、沟通、合作,建设学习共同体,做明智之师、明理之师、启明之师。倡导和鼓励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问及其对教育生涯的感悟,他只淡淡一笑——如今名师虽多,但成为“明”师却更为重要。
  名师,单从字眼上看,多少有些功利色彩,而明师则执着于做教育本应做的事情
  身为教师,黄晓明校长一直恪守三个信条,做一个明明白白的老师。
 恪守信条 做一个明明白白的老师——教师是“思想者”
  思想决定高度,教师要带着思考去处理每个教育细节,不能一味地墨守成规。 按照杭州市规定,校长一周只要上两节课就行了,但黄燕明一直仍坚持着教一个班级的语文。而黄燕明带的班有一个很特殊的地方,传统意义上,课代表都是由本科目学习的佼佼者担任,但黄燕明却经常让科目不及格的学生担任课代表,通过日常的亲密接触、交流鼓励,调动其学习兴趣。“有时我甚至会搞一点‘违规’的小动作,提前给他讲讲这次考试的一两道题,”黄燕明说:“不要为分数而分数,分数应该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杠杆。”学生洗刷了以往不及格的历史,发觉了自己的潜力,以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同时,黄燕明会在一段时间里一直表扬特定的三五个孩子:“你这次听课很认真”,“今天作业很仔细嘛”,“你这篇作文开头不错”……那么多表扬,让其他同学和他自己形成一种“错觉”——他真的很不错。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不错的时候,那他就会变得真的很不错。
  “你连续表扬一个小孩子三次,他就会很激动。你这次表扬他作业认真,他下次的作业一定会更认真。”
  黄燕明校长强调课堂教学设计,包括目标、教材、层次、学生活动、作业五个方面,比如作业的设计,强调“少做”和“选做”。“下课前先想想,我布置一道题行不行?不行。两道呢?还是不行。三道呢?……如此下去,可能到五道题,就把这堂课所教的知识点都涵盖了。”而经验证实,要求可做可不做的题目,学生往往更有兴趣去做。其实举例而言,孩子们玩电子游戏时身体负担是很重的,为什么他们却乐此不疲?因为觉得好玩。作业虽然很难达到如此好玩的程度,但教师要尽量朝着这个方向去思考和努力。
恪守信条 做一个明明白白的老师——教师是“高尚者”
  教师是一个社会关注度很高但社会容忍度很低的职业。教师平日里做得好,社会的反应是“应该的,毕竟你是教师嘛”;教师若稍稍犯了一点错误,比如对学生进行了一些轻度体罚,社会的反应则是“你居然还是教师啊”。什么是高尚者?黄燕明说:“教师的人格魅力=道德修养+专业水平。学生对你、对你的教育的接受度,首先取决于他对你的人格评价。”
  2013年4月,雅安地震时,由于社会上对慈善组织的质疑态度,一些教师鼓动学生们不要捐款,“我们捐的钱都到哪里去了,是不是被挪作他用了”。黄燕明对此是持批评态度的,他说:“慈善组织有没有一些不好的现象?或许有。我们要不要鞭挞这种现实?肯定要。但是,身为教师,如果向学生传递负能量,我觉得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人家捐不捐,人家怎么样,我不管。作为个人,我们应该保持做人本分,坚守人格底线。其实为人师表就是这个道理。”
恪守信条 做一个明明白白的老师——教师是“通达者”
  “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大可不必太拘泥太较真,否则甚至可能对教师这份职业造成伤害。”曾经有个孩子上学没带作业,被老师拦在门口:“你回家拿去!”孩子黏黏糊糊,低头不语。老师便怒喝:“你看,不做作业已经错了,你居然还撒谎骗我,真是错上加错!”黄燕明对此事评价:“其实,作为一个通达的教师,就应该顺着孩子,就此下台:‘哦,没拿来,没关系,你明天拿来好不好?’如果再高明一点,你可以再加一句:‘你已经比其他同学迟交了一天,是不是应该比大家都做得更认真呢?’如此,孩子肯定会答应,作业明天拿来,也一定会比往常更加认真。”
  对于一些有特长爱好的学生,如果因为训练等原因需要请假,只要不影响课程学习,黄燕明都批准,甚至还鼓励孩子好好加油追寻自己的梦想。
   《论语》有言:“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其中的“毋固”,便指不要拘泥固执。黄燕明语言豪爽:“用句江湖的话来说,就是‘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如果你把学生和家长当成对手,面对这堵墙,你要么爬过去,要么绕过去,总而言之,你给自己添了麻烦。我希望教师心中永远都是春天,真心欣赏孩子。假如一个班里有50个孩子,其中两个没交作业,很多教师都会拍桌子。其实不妨倒过来思考,表扬一下另外48个孩子,过程是美丽的,效果是一样的,何乐而不为?”
搭建让学生“幸福”的课程
  “学生因课程而幸福,教师因课程而成长,建设好课程就等于建设好学校。”针对新课程改革,黄燕明校长说,“课程是一所学校的核心产品,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黄燕明对于江南实验课程改革的愿景,是希望让每个学生有可选择的课程每个学生都乐学、好学、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又能享受这一过程,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学习中感受到幸福,能够传递幸福、创造幸福,这样的学生步入社会以后也能过好自己的一生。 在江南实验学校的课程表上,每周都会看到“踏歌”这堂课,“踏歌”课程是“江南”特有的实践性课程体系。
  “踏歌”起源于“江南”,每周都会有一个下午的时间,由老师带着孩子们走出校门,到杭州的各个人文自然景点边走边学,这个传统保留至今已有11年历史。
  “‘踏歌’这是孩子们自己取的名字,“踏地为节,边歌边舞”,充分表达了孩子们在课程中感受到的欢乐和幸福。另外可别小看我们的‘踏歌’课程体系,”黄燕明自豪的说,“它由学科活动、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开阔视野课四部分组成,孩子们能在课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找到学习、研究知识的闪光点。”
  比如有一次老师带着孩子们逛校园的时候,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对随处可见的树叶产生了兴趣:“树叶为什么会长出来呢?为什么不同的树叶形状、颜色会不一样呢?”带队老师还来不及回答,孩子们的问题又出来了:“为什么有些树叶秋天掉下来,有些树叶四季常绿呢?”于是老师顺水推舟,让孩子们选择“树叶”作为研究题目,孩子们在分类树叶形状的过程中,想到了一个问题,有的树叶很小,有的树叶叶形很大,这和叶子的生命力强弱有关系吗?为此,孩子们专门去采访了科学老师,科学老师给了他们启发,孩子们找到了一条关于叶形的规律:一般来说,叶形较小的树叶比叶形较大的树叶生命力更强。这几名孩子选择的研究题目最终获得了杭州市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一等奖。
  随着“踏歌”课程,也让黄燕明和他的教师团队意识到学生的兴趣和选择,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学校逐步搭建拥有江南特色的选修课体系,这部分课程在初中部叫选修课,小学就叫社团活动。在学校、教师、家长三方合力下,校本课程成长很快,最红形成目前的江南四院课程体系——少年科技院、少年艺术院、少年文学院、少年体育院。
  “这些课程开展的主力军肯定是老师,我们充分相信并尊重每一位教师的课程权利,在课程管理上以“服务”为导向,为教师们提供一切尽可能的资源保障和行政支持。”
  “江南四院”共由80多个兴趣社团组成,包含了众多“精品课程”,大家熟知的“流潋紫”吴雪岚老师就是少年文学院的院长。比如少年艺术院,同时拥有管弦乐团和民乐团,有孩子不断挑战新技能,在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中游走,也许就有一天,这种跨界能创造出新的火花。“我们不能决定孩子的未来,但我们需要给孩子足够的机会选择未来。”
  如今,“天文、模型、书画、信息学奥赛……”这些在学生间广泛开展的社团活动,都具备专业的指导老师。孩子们有时甚至能够得到业界名家、世界冠军们手把手的指导。而在教学上,全校272名教师可谓各尽其才。
  江南实验学校4000多名学生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特长。管弦乐团、民乐团、合唱队、陶艺社、小记者团、跆拳道队甚至独具特色的‘少年消防大队’,每当课余时间,专业的活动教室里总能见到自发来此练习的孩子。“特长培养并不会影响到孩子们的学习,相反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黄燕明说,“以校管弦乐团今年毕业的15个孩子为例,其中以特长生身份进入杭二中的就有7人之多。”
  对于未来的规划,黄燕明觉得还要将学校的课程朝精深化发展,每一门校本课程都应该有完善的课程目标、课程纲要、课程实施方案和评价方案,甚至出一系列的校本教材。其次进一步完善江南特色的课程体系,加强之前还比较薄弱的环节,比如学科课程校本化的力度要加强,甚至探索学科间的融合。增强学校和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带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让学校的发展更有活力。
  “而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也更关注培养孩子一辈子受用的好习惯,我们更关注孩子们在接受了‘江南’的教育之后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未来的生活质量怎样,是否能够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