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有情怀、有学养的人
学贯中西 通汇古今 文理融合
人工智能 首任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生第一 研究型大学 创新融合 国际化
徐扬生,自2013年8月起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创校校长。自1997年起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及自动化与计算机辅助工程学教授。毕业于浙江大学(学士、硕士)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长期从事机器人及智能控制工程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IEEE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以及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
  翻阅资料时发现,您是77年考入浙江大学机械系的,89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之后一段时间在美国做人工智能研究,目前是我国自动化与计算机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您当初是如何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结缘的?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人工智能吗?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应该如何改变才能应对新形势?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77级)大学生,我本科就读于浙江大学机械系,之后在美国继续深造期间,我陆续接触到了电子、信息、控制、辨识、机器人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博士毕业以后,我进入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主要做空间机器人方面的研究。我一直比较喜欢自动化机器人方面的研究,这属于一个综合学科,此学科对整个世界的高新技术起到了引领作用。

  现在的人工智能看上去热门和时髦,然而在三十年前,并没有很多人对人工智能感兴趣,不过大家也相信,人工智能代表了科技的未来。现如今,随着大数据的发达和网络的兴盛,人工智能越来越成为一种现实。

  我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非常重要,因为人工智能一旦普及的话,它将对整个世界做出改变。前段时间谷歌围棋人工智能Alphago战胜李世石,人机围棋大战最终以机器的完胜结束就说明了人工智能的厉害之处。其实多年前我们就已经料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因为机器人或者说人工智能强项在于记忆、逻辑以及判决。人工智能的精准和快速是人类无法比拟的,那么人厉害的地方在哪里?

  我认为人厉害之处在于直觉、感情、想象以及创造方面。从教育的角度而言,我们是否能够帮学生强项的地方发挥出来?以高考为例,高考主要就是考察记忆、逻辑等这些人类比较弱项的东西。但是人的记忆都是有限的,比如老师问学生,至今为止你所有认识人的总和大概是多少?我的调查结果是大概一千人以下,但是也有超过千人规模的,到达五千人就是非常多了,但是实验室那些机器人认识的人可能是五万、十万都是很容易的事情。

  1997年您辞去美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工作,来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应该算是一次很大的转型,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您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毕竟,就您从事的研究领域而言,美国方面无疑是最先进的。
  1997年我来到香港,当时主要基于香港是一个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这样一个考虑,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样的环境。此外,我觉得在香港可以更多地跟国内开展一些合作,从连接方面,我们从无到有,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帮助国内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做出一些小的贡献。
  2013年对于您和港中大(深圳)都极具意义,该年3月港中大与深圳市政府达成协议,正式组建港中大(深圳),同年7月您正式担任港中大(深圳)首任校长。一所新的高校、一个的新的角色,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您接受了这样的挑战?对于这所新的高校您报以了怎样的愿景?

  在港中大(深圳)担任校长之前,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做副校长,2013年8月份开始,我正式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首任)校长,这是一所新的学校,我们希望继承香港中文大学的传统,融合中西方特色,真正要办一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

  因此,学校愿景上体现了三条,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二是它是一所国际化大学,第三则是一所研究性大学。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基地,科技创新具备天然的区域优势,因此我们想把港中大(深圳)发展成这样的学校。

  在担任港中大(深圳)校长这几年来,您遇到最大的困难与挑战是什么?您如何定义和诠释“校长”这一角色?它与一所大学中另外两个主要角色“教师”、“学生”有何区别?您心目中,港中大(深圳)的教师和学生应该是怎样的形象?

  挑战来自于香港与深圳的文化不同,我们既要结合香港的文化也要考虑深圳的创新要素,因此文化方面需要相互协调。

  在港中大(深圳),学生始终放在第一位,老师第二,校长第三,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规矩都按照这个思路,但正是这样,我认为才可以办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主要还是要落实在行动上,以我们本科生教育为例,学校非常强调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教育,我们将学校最好的老师和资源都倾斜给了本科生低年级教育里。学校初创时期,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学生质量以及师资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也是我近几年较为重视和强调的地方。

  对于学生的培养理念,我会跟学生强调三个方面。第一个称为学贯中西,因为这是一个有香港传统的学校,是国际化大学,学生一定要有国际视野。学生不仅要跟香港联系,还要跟目前已经与港中大(深圳)签约的64所世界知名大学都要有很好的交流,学生可以在那里上课、考试和升学。通过这种交流,学生会懂得世界的前沿在哪里,世界的顶端在哪里。

  第二个方面,我们希望学校是一个汇通古今的地方。要让学生知道学校的传统、学校的历史以及学校的文化,这样学生今后才能走的更远。

  最后一个方面,学校非常强调文理融合。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是一个文理融合、有情怀的学生。即使毕业以后做工程师也好、做医生也好、做银行家也好,首先是作为一个人,如果做人都做不清楚,还能做好别的职业吗?

  十三五以来,国家从顶层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国制造2025”计划等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地处国际创新中心的港中大(深圳)将如何参与其中?对于您和学校来说,接下来将围绕哪些重点方面展开?

  那么谈到大学的责任在哪里?我认为我们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人,不仅仅是培养专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一个有情怀的人、有学养的人。

  其次,考虑到我们学校地处创新中心深圳,我们也会进一步在创新的大背景下加强世界级科研团队和平台的搭建。作为研究型大学,学校非常重视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对研究型人才梯队加以培育和支持。目前,学校在学学生中已经有研究生(硕士和博士)400多名,他们也为学校的科研工作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比如说在大数据与数据科学、新能源以及能源管理,又比如在现代金融、金融科技,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在环境保护、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学校刚刚建立了三个以诺贝尔奖获得者命名的研究院,这三个研究院建立起来以后,对整个全校,尤其对生物医学工程,包括制药、计算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高等金融研究院,等研究平台全面建立起来以后,对深圳的经济带动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同时对打造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为研究型大学也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期分享
孙立军
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
“做有深度的电影”
扫码查看上期精彩内容
合作:张晓君 010-62603599
地址:北京市 清华大学 FIT 4206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