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福州大学法治赋能:探索河湖治理公众参与新路径
2025-08-04 09:13:00
福州大学
  6月29日至7月7日,福州大学“码上行动,智音护河,打造‘友湖之洲’”实践队以“生态福地 美丽福州”建设为背景,围绕“河湖治理公众参与”主题,探索河湖治理公众参与新模式。实践队深入福州市鼓楼区、闽侯县尚干镇洋中村、长乐区胜德社区等地开展调研。实践队通过问卷调研与实地走访,累计回收有效问卷162份,访谈16位居民及8名行业专业人士,梳理总结了当前河湖治理的现状及公众参与的需求。
  近年来福州市河湖水质持续改善,检测参数普遍达标,但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发现,即使水质检测参数合格,水面浮沫堆积或散发轻微异味等现象仍时有发生,这类水体问题困扰居民生活,居民感官体验与监测数据之间存在落差。实践队队长蔡琳婧表示:“水质检测数据好,不代表群众一定满意。河湖好不好,最终要体现在居民看得见、闻得着的切身感受上。公众的‘五官感受’应成为治理的重要依据。”
实践队现场参观长乐区潭头污水处理厂
  为调动公众参与河湖治理,实践队深入社区与乡村开展环境普法活动。在宣讲中,实践队巧妙运用“浇菜园能用河水吗?”等情景化趣味问答,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河湖保护的热情。调研进一步显示,尽管居民对水体质量的关注度较高,但普遍不知道如何反映水体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反映渠道不明和反映流程复杂,最终影响问题反映效率。
实践队引导尚干镇洋中村村民填写问卷并听取村民相关意见
实践队在长乐区胜德社区居委会开展 “法治护航 共护河湖” 宣讲会

  基于调研,队伍创新提出“一码报、一键说”方案:在福州主要河段设置专属二维码,居民扫码进入小程序即可上传问题、追踪进度,并且后台联动水利等部门确保将公众诉求转化为治理行动。实践队深知,水质是技术监测问题,而水体是人民幸福度问题,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这一设想不仅响应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要求,更将《环境保护法》确立的公众参与原则落到实处,将河湖治理转变为全民行动,切实提升公众幸福感。(通讯员: 蔡琳婧 王芷琳 林舒)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950889870 2025-07-28 14:58
SRC-950889870 2025-05-21 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