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暖阳,茶香袅袅。11月20日下午,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国际会议中心会客厅气氛温馨而热烈,第三期“校长下午茶”活动在此举行。校长张光宇与来自相关学院和部门的一线教师代表围桌而坐,在氤氲的茶香中,共同回顾那个已成为学校发展关键词的议题——“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八新行动’”实施一周年的点滴历程,畅谈收获,共绘蓝图。学校常务副校长吴舸参加下午茶活动。

体系先行,筑牢AI教育根基
一年前,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印发《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八新”行动方案(试行)》,明确“学科专业新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等八大领域改革方向。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和推进中心的成立,形成了“校级统筹+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随后,《三年行动计划》的制定和校院两级分层推进机制的建立,为改革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数字校园建设、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示范中心等10个特色强校重点项目,以及2025级人才培养方案对“OBE理念+数智赋能+产教融合”路径的明确,共同构筑起“八新行动”实施的坚实基座。
教学革新,AI浸润育人全流程
教育教学改革是“八新行动”的核心。学校主动对接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2025年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新能源汽车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并开设“大模型工程+专业应用设计开发技术”等5个微专业,实现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升级。课程改革同步加速——《人工智能基础》升级为《人工智能导论》,3个AI课程改革项目入选省级“质量工程”,5个AI相关教学团队获校级立项。

师生素养提升方面,学校率先发布国内民办高校首部《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与应用指南》和《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与应用指南》,并开展7期全覆盖式AI主题培训,从AIGC教学融合到DeepSeek模型实战,累计培训超千人次,推动教师从“AI使用者”向“AI教育创新者”转变。
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2025年,学校在一个月内接连揭牌华为ICT学院、科大讯飞AI产业学院、优必选智能机器人产业学院,构建“专业共建+人才联培+科研共创”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同时,智能技术应用研究院等10个校级科研机构成立,聚焦AI与产业融合创新。技术平台建设上,学校完成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并与、肇庆市融媒体中心、佛山乐从供销集团等开展9项产教融合合作,实现技术赋能产业、服务区域发展。

据介绍,为解决传统毽球教育中的个性化不足、反馈滞后、教学形式单一的三大痛点,学校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马利教授带领XR实验室师生团队,联合体育科技学院、科大讯飞工程师团队,利用 AI大模型 、YOLO、XR动捕等技术,采集了五名世界冠军与多名学生的十万帧数据,开发了《翎析智鉴》毽球教学平台,构建了“学习-训练-评估”一体化的闭环智能毽球学习生态。该平台还荣获2025年广东省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三等奖,这是学校落实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八新行动”的生动实践。

一年耕耘,硕果满枝。学生在“挑战杯”、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等赛事中获多项大奖,获奖数量居全省民办高校前列;“绿源科技”“智锂管家”等学生项目充分展现创新与实践能力。教师团队同样表现亮眼——张光宇校长主持的教学成果获校级特等奖并推荐培育省级奖项;教师发表AI相关论文18篇,出版《人工智能应用通识教程》等教材;4名教师在集团教学创新大赛中斩获佳绩。
社会影响持续扩大:学校成功承办全国高校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研讨会;AI科普活动走进5所中小学,惠及千余名师生;《AI能力中心管理平台的实践与创新》入选广东省数字化赋能教育管理典型案例,并获得肇庆市委主要领导调研肯定,彰显了学校“AI+教育”模式的示范价值。
共话未来,凝聚发展共识
在“校长下午茶”的交流环节,计算机学院解成俊、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廖干洲、文学与传媒学院叶静宜、创意设计与建筑学院林熙等教师代表分享了参与“八新行动”的实践体会。从AI驱动课程改革到跨学科项目实践,从技术赋能教学到创新人才培养,一线教师们的真挚分享,体现了对学校发展的深切关注与热忱投入。
张光宇校长在回应中表示,“八新行动”的核心是“赋能”,目标是“育人”,学校将认真吸纳教师们的宝贵建议,持续深化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从一纸方案的宏伟蓝图,到三大产业学院的落地生根;从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到课堂革命的微观实践;从师生素养的全面提升,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的“八新行动”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场从“0”到“1”的深刻蜕变。茶香氤氲中,共识在凝聚,力量在汇聚。站在一周年的新起点上,这所矢志成为粤港澳大湾区“AI+教育”示范校的应用型大学,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在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破浪前行,驶向更加广阔的智能教育新蓝海。
为深化“适者大成”核心理念,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精心打造“校长下午茶”品牌活动,旨在构建一个校长与师生常态化、面对面交流的暖心平台。据悉,广应科“校长下午茶”搭建的不仅是一次分享会,更是学校在25周年校庆之际,开启师生对话新篇章的重要标志,体现学校在传承中创新、在交流中共进的美好愿景。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 李帆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