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玉林师范学院:以青春之名守护桂北生态瑰宝
2025-08-18 16:10:00
中国教育在线广西分站
  一场跨越23天的生态守护行动
  2025年盛夏,当七月的骄阳洒向桂北的崇山峻岭,一支由玉林师范学院生物与制药学院师生组成的“野调雉踪,研途寻秘”暑期实践队,踏上了守护珍稀雉类的征程。在7月15日至8月6日这23个日夜里,暑期实践队发挥专业所长,以“数据收集”和“科普宣传”为抓手:一方面,通过红外相机监测、了解该区域雉类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夯实保护工作的科学基础;另一方面深入周边村落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当地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同时开展精准科普。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2岁的年轻人,用专业与热忱在桂林市灵川县大境乡的青山绿水间,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护生之歌。
实践队成员合影
  科技赋能:红外相机的监测
  黄腹角雉作为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VU)物种,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广西,黄腹角雉仅仅分布在桂北,对栖息地要求较高,桂林市灵川县大境乡是黄腹角雉在广西重要分布点。
  红外相机监测是野生动物相关数据收集的核心技术手段之一。队员们沿着预设路线深入山林,逐一找到先前安装的相机设备,小心取出相机内存储卡,妥善保存积累的监测数据,随后更换全新的电池和空白存储卡,确保设备持续稳定运行。根据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影像资料,可以确定布设点是否有黄腹角雉的分布及其活动规律。
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相机数据处理注意事项
  “每台相机就像我们的'千里眼'”,负责设备维护的小彭解释道,“我们要定期更换存储卡和电池,确保红外相机的持续运行。”在23天的实践中,队员们累计获取有效影像资料超过200G。这些珍贵的影像不仅记录到黄腹角雉个体活动,还意外捕捉到了白颈长尾雉、红腹锦鸡、毛冠鹿、豹猫等珍稀野生动物的身影。
  科学调查:揭开珍稀雉类的生存密码
  除了红外相机法外,实践队还结合样线法进行黄腹角雉的调查。队员们像侦探一样,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一片羽毛、一摊粪便、一个爪印,都可能成为解读黄腹角雉生存状态的重要线索。
实践队成员正巡查样线
  他们在野外采集到37份黄腹角雉的羽毛、粪便等痕迹样本,为掌握该物种的分布规律提供了关键依据。同时,对黄腹角雉的栖息地的植被类型、郁闭度、灌木层盖度、水源距离以及人为干扰源等生态因子进行测量。实践队指导老师成市博士指出:“这些物种和栖息地信息尤为重要,为我们了解黄腹角雉以及主管部门为其制定保护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科普惠民:播撒生态保护的种子
  “阿伯,您看这张照片,黄腹角雉的尾巴比家鸡短,羽毛上的斑点像不像星星?”在村口的榕树下,队员小黄正用当地方言向村民们讲解着。这样的科普场景,在实践队驻村调研的23天里,在大境乡的各个村落轮番开展。
  实践队敏锐地发现,经过前期宣传,村民们对黄腹角雉的认知正悄然转变。为了巩固这一成果,队员们针对性地设计了一套“认知—态度—行为”三维调查问卷。问卷不仅包含物种识别等基础知识,更设置了生态价值认知、保护行为倾向等深层次问题。
实践队成员正在检查相机数据
  “以前觉得就是只野鸡,现在知道是国宝了,”一位采药大叔的话让队员们倍感欣慰,“以后上山会多留个心眼。”更令人鼓舞的是,有村民主动提出要调整生产活动:“砍柴要离它们的林子远些,不能坏了它们的家。”
  在宣传方式上,实践队也下足了功夫:为老人准备的方言版宣传册,给孩子们播放红外相机实拍的野生动物视频,还有面向全村的知识竞赛……这些接地气的形式,让保护意识真正走进了村民心里。据统计,实践期间共发放问卷150份,入户宣传覆盖率达75%。
  校地协同:探索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
  数据分析显示,黄腹角雉栖息地整体质量较好,但面临着栖息地破碎化的威胁。基于详实的调查数据,实践队提出了“保护—发展”协同推进的创新思路。
  具体建议包括:在核心栖息地设置生态防护栏,减少放牧干扰;开发生态研学路线,将科研监测点转化为科普教育点;建立“生态保护积分制”,鼓励村民参与保护工作......这些建议既考虑了生态保护的需要,又兼顾了当地发展的诉求,展现出大学生实践团队的专业素养和社会担当。
  玉林师范学院生物与制药学院院长贝永建教授评价道:“这次实践是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范例。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科研数据,更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
  青春力量守护生命之美
  当夕阳的余晖洒向大境乡的群山,实践队员们背起行囊踏上归程。23天的汗水与收获,30万步的跋涉与探索,200G的影像资料,150份调查问卷……这些数字背后,是一群年轻人对生态保护的执着追求。
实践队成员合影
  “我们会再回来的!”临别时队员们向村民承诺。据悉,玉林师范学院已与当地达成意向,将大境乡作为长期实践基地。这种“校地协同”的保护模式,正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持久的青春力量。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征程中,正是这样一群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年轻人,用专业与热情守护着生命的多样性,也守护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通讯员:杨钊  廖子媛)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