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为深入贯彻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战略,助力乡村振兴,近日,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推普赋能・为仁筑梦”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思南县塘头镇旗山社区及周边区域,创新开展“推普 +”系列活动。通过语言调查、职业技能提升、青少年素养培育、乡村文化推广、数字学习赋能、温情服务等多维实践,以普通话为纽带,架起沟通之桥、产业之桥、文化之桥,让语言之力浸润乡村肌理,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推普 + 语言调查:摸清需求,精准施策
实践队首站聚焦旗山社区“家底”,分组开展为期一天的“推普 + 语言调查”。在社区干部引导下,队员们走访社区工作人员、低保户及服饰车间从业者,既询问召集青少年参与活动的可行性,也细致了解低保户生活状况,最终确定7 户为重点走访家庭。“大爷,您平时和外地亲戚打电话用啥话呀?”“大姐,车间里师傅们沟通用方言多还是普通话多?”队员们用耐心对话代替生硬问卷,不仅摸清了社区搬迁群众的语言使用习惯,更收集到“希望孩子能说标准普通话”“和外地客商沟通怕说错话”等真实需求,为后续活动精准定位打下基础。
图为志愿者在社区开展语言调查
推普 + 职业技能:靶向培训,助力就业
针对旗山社区就业创业车间从业者的沟通痛点,实践队开展“推普 + 职业技能培训”专项调研与培训。队员们设计涵盖生产交流、商务谈判等场景的问卷,聚焦“工作中普通话沟通最大困难”“急需提升的职业语言技能”等问题,走访50 余名服饰车间工人。调研发现,80%的从业者存在“专业术语表达不规范”“与外地客户沟通紧张”等问题。据此,队员们通过“情景模拟 + 术语纠错”方式,教工人用普通话清晰表达“锁边”“剪裁”等工序,演练与采购商的谈判话术。“以前跟广东老板打电话总怕说不清,现在练了‘这批货的针脚密度符合标准’这样的句子,心里踏实多了!”车间工人王阿姨的话道出了大家的收获。普通话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润滑剂”。
图为志愿者为工人进行“推普 + 职业技能”培训
推普 + 青少年素养:课堂浸润,筑基成长
“小朋友们,‘请’‘谢谢’‘对不起’这三个词,普通话要怎么读才标准呀?”在旗山社区“希望小课堂”,队员们围绕青少年语言文化素养提升,开启贯穿全程的推普课程。结合前期调查的30 名社区学生年龄分布(6-12 岁为主)和普通话基础,课程涵盖拼音认读、词语规范、礼貌用语等基础内容,同步融入红色故事讲解、书法与朗诵教学。
图为志愿者教小朋友写毛笔字
课堂上,队员们用“方言转普通话”趣味游戏帮孩子区分“h/f”“n/l”发音;通过临摹“爱”“国”等字,让孩子们在笔墨间感受汉字韵律;五年级学生小张从“平翘舌不分”到能流利朗诵《少年中国说》,妈妈欣慰道:“孩子在课堂上学习普通话后,在家里主动教我们日常用语的标准语音,像个小老师呢!”在肖次瞻故居参观活动中,志愿者们用普通话讲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传承了当地的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图为学生朗诵《中国少年说》
在塘头镇尧民民族小学,志愿者们通过“拼音接龙”游戏和普通话绕口令,让孩子们在欢乐中感受普通话的魅力。针对家长,志愿者们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说明普通话在沟通交流、求职就业等方面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在家庭中主动使用普通话。许多家长表示,今后会更加注重在家庭中推广普通话。
图为志愿者在课堂上做推普小游戏
推普+ 乡村文化:双线推广,赋能产业
实践队将推普与乡村文化、产业推广深度融合,让普通话成为“带货利器”。在就业创业车间,队员们用普通话梳理服饰产品“手工刺绣”“民族纹样”等特色,拍摄制作短视频:“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思南易地搬迁群众亲手缝制的各种式样衣服,每一针都藏着乡愁……”;在鲈鱼养殖基地,协助养殖户用普通话录制养殖日志,解说“活水养殖”“生态投喂”技术;日常宣传中,队员们举行“希望小课堂”的拼音竞赛、方言故事分享会,邀请网友互动“你那里‘土豆’叫啥?”,既传播思南方言与普通话融合的趣味,又为社区产业引流。
图为志愿者为推广乡村文化制作的短视频
在塘头镇安家河村的李子果园,队员们边采摘边推广普通话,纠正果农发音不标准的字词,并讲解普通话在商务洽谈中的重要性。同时,他们拍摄果园宣传短视频,开启直播带货活动,用普通话介绍李子的品种特点和绿色种植方式,吸引网友纷纷下单。果农们表示,今后会努力学习普通话,更好地推销农产品。
图为安家河李子抖音直播带货
推普+ 数字语博:线上赋能,便捷学习
为打破时空限制,实践队引入“数字语博”资源,让全社区村民随时学普通话。在线上学习群,队员们每天推送拼音小游戏、《中国少年说》等诗文朗诵音频,针对老年人设计“听故事学发音”栏目,用普通话讲思南民间传说;为青少年开发“拼音接龙”小程序,累计参与达230 人次。活动尾声的成果比赛上,11名师生进行普通话朗诵、8幅书法作品获奖,村民们用“线上投票”选出最爱的作品,在互动中感受语言魅力。
图为推送数字语博线上培训后师生共同诵读
推普+ 温情陪伴:以情促语,传递温暖
在思南社会福利院,队员们开展为期1 天的温情行动,同时在社区,实践队分成8个小分队深入困难户或孤寡老人家中开展帮扶活动,他们先以思南方言拉家常,帮老人打扫房间、捏肩捶背,待熟悉后自然过渡到普通话交流,老人们在志愿者的陪伴下度过了快乐的时光。在福利院开展的活动时,队员们一边读一边教:“各位爷爷奶奶,我们用普通话教你们唱歌好不好?”老人们跟着学唱经典歌曲《东方红》《唱支山歌给党听》《我和我的祖国》等经典红歌。78岁的李爷爷虽发音不完美,却笑得灿烂:“这辈子没咋说过普通话,现在唱起来,心里亮堂!”语言在温情中自然流淌,成为连接代际的纽带。
图为志愿者用普通话给老人们教唱红色歌曲
在思南县儿童福利院,志愿者们通过“击鼓传布娃娃”游戏鼓励孩子们开口说普通话。来自福利院的小女孩玲玲在拿到布娃娃时,起初有些羞涩,在志愿者温柔的鼓励下,她小声却清晰地说:“我叫玲玲,我喜欢画画。” 随后,志愿者们通过拼音游戏、朗诵比赛和歌舞教学,帮助孩子们提升普通话水平。活动间隙,志愿者们还帮孩子们整理房间,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福利院的小男孩强强在志愿者的耐心陪伴下,逐渐打开心扉,主动分享自己的小秘密。
图为普通话教学中与小朋友们进行拼音游戏
从车间到课堂,从线上到线下,铜仁幼专“推普赋能・为仁筑梦”实践队以多维度开展 “推普 +”活动,让普通话在思南乡村落地生根。正如队员日记所写:“我们播下的不只是标准发音的种子,更是沟通的理解、发展的希望、团结的力量。” 这场青春实践,正以语言为笔,在乡村振兴画卷上书写“为仁筑梦”的生动篇章。
( 文/图 旷光彩 杨禹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