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正值恢复高考制度四十年。这四十年间,中国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革。与此同时,国际化学校也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国际化学校的发展中,优秀的国际教育人时刻关注着中国教育四十年的发展和变革,并且思考着如何更好的使国际化学校适应中国本土教育体制,吸取精华去除糟粕。“教育·国际视野”栏目邀请到了中大黄埔国际教育集团总校长崔建社进行了专访,分享了对中国教育国际化的理解。


中大黄埔国际教育集团总校长兼集团董事长助理,新西兰籍华人,硕士研究生毕业,国内国外双学历,资深国际教育专家、IBO(国际文凭)国际教育培训专家、IB学校授权专家、中国教育部聘请的国际学校评估专家组成员、原中南大学、广州大学教授、新西兰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原新西兰教育部、劳工部高级官员。河南省2013 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2014全国基础教育创新型校长。
国际化教育重“中、西、合”
在当今中国,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然而,如何创办优质的国际化教育,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崔校长认为,国际化教育首先是中西合璧,其中,最关键的三个词就是,中、西、合。
国际化教育是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但不是让其取代中国的教育体系。崔校长认为,国际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大环境下,去汲取西方优秀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念,不断的更新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育观念。 更多>>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教育
为国际化教育的实践者,崔校长希望,能够把西方优秀教育的精髓与中国的传统教育融合在一起,形成真正接地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教育。中国现有的教育存在问题,但也有优秀的经验。国际化教育也并非要全盘推翻现有的国内教育,完全照搬西方教育模式。崔校长认为,从实践上来讲,国际化教育并不是改变知识的本身,也不是不学或者少学知识,而是怎么去学,是方法的问题。中国教育要改变的是以灌输教育为手段,以应试教育为重,以剥夺学生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代价的教育模式。 更多>>
字字珠玑
在中国,从家庭到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都很高,在教育上投入的力度也很大。在基础教育方面,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崔校长感觉,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基础教育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今天,我们面对的是21世纪对人才需求的挑战。教育需要不断的更新观念和思想,要有心的事业和方法。崔校长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有独立见解,能为自己未来负责的终身学习者。这也是国际化学校人才培养的使命。 详细
新课标不仅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基本规范和质量提出了要求,在课程架构和内容方面,更是构建了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新课标》的课程体系,把教学的中心转向了学生,重点放在了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再到教学组织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详细
如何做好国际化教育的中西合璧是一篇大文章,只一个学校、一个集团、一个地区,是做不好这个文章的。如何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如何去理解、消化并进行融汇贯通,使其在中国教育的土壤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需要国际化教育行业所有从业人员一起来思考。 详细
智慧碰撞
您怎么看待中国目前在教育中的学生评价体系?
我国恢复高考四十年以来,高考一直是中国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机制。也因为高考的导向作用,中国教育的学生评价体系一直偏向于应试。崔校长认为,用高考这唯一的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在十几年的学习过程的成果,有些单一,也相对比较落后。建立一套清晰的学生成长评价机制,是国际化学校在教育中的有效保障。国际化学校的评价机制首先不能是一考定终身,而需要多样化的评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