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文华学院支教队开设中国结实践课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指尖传承
2025-08-02 16:57:00
作者:
  7月24日,文华学院长枫支教队的志愿者王老师为乡村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中国结实践课。课堂上,红绳翻飞间,精美的绳结逐渐成形,更串联起传统文化的记忆与传承,让孩子们在趣味实践中感受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缕红丝线,交错结龙凤。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王老师以一首古朴诗句开篇,瞬间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她指着屏幕上的图片介绍,中国结这门古老的编织艺术并非凭空而来,其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的“结绳记事”——先民们通过绳结的大小、形状记录事件,成为文字诞生前的智慧结晶。历经千年演变,中国结从实用工具逐渐蜕变为承载情感的手工艺品。
  为让孩子们直观理解中国结的文化内涵,王老师给同学们展示了多款传统结型图片。“大家看这个盘长结,绳结相互缠绕却始终相连,像不像一条盘旋的龙?”她笑着解释,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结”与“吉”谐音,寄托着“美满团圆、万事如意”的祝福。每一款中国结的结型,都藏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根红线都缠绕着对家与国的热爱,是中华民族人文情怀的生动凝聚。
  介绍环节后,实践操作成为整堂课的高潮。王老师将提前备好的红绳、剪刀和双面胶等材料分发给每位学生,结合教学视频亲手示范,一步步带领大家编制简易版中国结。“先打一个圈,将绳头从圈里穿过去,轻轻拉紧,就像给绳子‘系鞋带’一样。”她耐心讲解基础结型的编织步骤。
  孩子们瞪大双眼紧跟操作,有的蹙眉专注调整绳结,有的互相请教技巧,教室里不时响起“老师,我这个结歪了”“你看我编的像不像小灯笼”的欢声笑语。
  “中国结的意义不仅在于‘编’,更在于‘传’——将亲手制作的结送给亲友、家长或老师,便是将祝福与文化一同传递。”当下课铃响起时,孩子们纷纷举起手中的红绳结,教室里一片火红。这些略显稚嫩的作品虽不如工艺品精致,却意义非凡。
  据了解,文华学院长枫支教队长期致力于将传统文化融入支教课程,通过书法、剪纸、传统节日讲解等形式,让乡村孩子们近距离接触非遗艺术。此次中国结特色实践课程,更将对中国传统文化最纯粹的热爱与传承的种子,深深种进了每个孩子的心中。(通讯员:肖杨 王昕)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