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Linux操作系统下的高级隐藏技术详解

http://itpx.eol.cn  来源:  作者:  2010-06-12    

  本文深入分析了Linux环境下文件、进程及模块的高级隐藏技术,其中包括:Linux可卸载模块编程技术、修改内存映象直接对系统调用进行修改技术,通过虚拟文件系统proc隐藏特定进程的技术。

  隐藏技术在计算机系统安全中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在网络攻击中,当攻击者成功侵入一个系统后,有效隐藏攻击者的文件、进程及其加载的模块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讨论Linux系统中文件、进程及模块的高级隐藏技术,这些技术有的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种后门或安全检测程序之中,而有一些则刚刚起步,仍然处在讨论阶段,应用很少。

  1.隐藏技术

  1.1.Linux下的中断控制及系统调用

  Intel x86系列微机支持256种中断,为了使处理器比较容易地识别每种中断源,把它们从0~256编号,即赋予一个中断类型码n,Intel把它称作中断向量。

  Linux用一个中断向量(128或者0x80)来实现系统调用,所有的系统调用都通过唯一的入口system_call来进入内核,当用户动态进程执行一条int 0x80汇编指令时,CPU就切换到内核态,并开始执行system_call函数,system_call函数再通过系统调用表sys_call_table来取得相应系统调用的地址进行执行。系统调用表sys_call_table中存放所有系统调用函数的地址,每个地址可以用系统调用号来进行索引,例如sys_call_table[NR_fork]索引到的就是系统调用sys_fork()的地址。

  Linux用中断描述符(8字节)来表示每个中断的相关信息,其格式如下:

  偏移量31….16  一些标志、类型码及保留位

  段选择符      偏移量15….0

  所有的中断描述符存放在一片连续的地址空间中,这个连续的地址空间称作中断描述符表(IDT),其起始地址存放在中断描述符表寄存器(IDTR)中,其格式如下:

  32位基址值  界限

  其中各个结构的相应联系可以如下表示:

  通过上面的说明可以得出通过IDTR寄存器来找到system_call函数地址的方法:根据IDTR寄存器找到中断描述符表,中断描述符表的第0x80项即是system_call函数的地址,这个地址将在后面的讨论中应用到。

  1.2.Linux 的LKM(可装载内核模块)技术

  为了使内核保持较小的体积并能够方便的进行功能扩展,Linux系统提供了模块机制。模块是内核的一部分,但并没有被编译进内核,它们被编译成目标文件,在运行过程中根据需要动态的插入内核或者从内核中移除。由于模块在插入后是作为Linux内核的一部分来运行的,所以模块编程实际上就是内核编程,因此可以在模块中使用一些由内核导出的资源,例如Linux2.4.18版以前的内核导出系统调用表(sys_call_table)的地址,这样就可以根据该地址直接修改系统调用的入口,从而改变系统调用。在模块编程中必须存在初始化函数及清除函数,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函数默认为init_module()以及clearup_module(),从2.3.13内核版本开始,用户也可以给这两个函数重新命名,初始化函数在模块被插入系统时调用,在其中可以进行一些函数及符号的注册工作,清除函数则在模块移除系统时进行调用,一些恢复工作通常在该函数中完成。

  1.3.Linux下的内存映像

  /dev/kmem是一个字符设备,是计算机主存的映像,通过它可以测试甚至修改系统,当内核不导出sys_call_table地址或者不允许插入模块时可以通过该映像修改系统调用,从而实现隐藏文件、进程或者模块的目的。

  1.4.proc 文件系统

  proc文件系统是一个虚拟的文件系统,它通过文件系统的接口实现,用于输出系统运行状态。它以文件系统的形式,为操作系统本身和应用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了一个界面,使应用程序能够安全、方便地获得系统当前的运行状况何内核的内部数据信息,并可以修改某些系统的配置信息。由于proc以文件系统的接口实现,因此可以象访问普通文件一样访问它,但它只存在于内存之中。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分享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