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铸魂 产教赋能: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党建与立德树人实践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源头活水,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精神滋养。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产教融合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将红色基因深度融入高校党建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既懂技术又有信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包头红色沃土,紧扣自治区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以红色基因铸魂,以产教融合赋能,探索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和职教特点的党建与立德树人融合创新之路,为全区职业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一、根植红色沃土:让地域红色文化成为育人底色
包头,这座承载着工业记忆与革命情怀的城市,孕育了丰富的红色资源。从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烽火岁月,到“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奋斗历程,再到新时代稀土产业自主创新的攻坚故事,红色基因早已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成为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宝贵财富。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校以来,始终将传承红色基因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使命,立足包头红色文化底蕴,结合职业教育特色,构建起“红色文化进校园、红色精神进课堂、红色实践进企业”的育人体系。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部等部门,深挖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包钢建设等红色资源,将地域红色故事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在食品智能加工类课堂上,教师讲述本地乳制品企业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历程,展现一代代从业者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机电工程类课程中,结合包头装备制造业的变迁,解读“工匠精神”与红色基因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感悟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
为让红色教育更接地气、更具活力,学院常态化组织师生走进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包钢展览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重走红色足迹”实践活动。在大青山深处,师生们聆听抗日英雄事迹,体会革命先辈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包钢轧钢车间,看着通红的钢坯经过精密轧制成为优质钢材,感受“工业报国”的厚重内涵。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让红色基因可视化、可感知,更让学生深刻理解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紧密联系,树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理想信念。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将地域红色文化与职业教育相融合,既丰富了党建工作的形式与内容,又为立德树人找到了与地方实际相结合的有效路径。
二、创新党建载体:以红色引领激活产教融合动能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发展路径,而党建工作则是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以“党建+产教融合”为抓手,将红色基因的传承贯穿于校企合作全过程,通过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组织优势,打破校企合作壁垒,让红色力量成为推动协同育人的“引擎”。
学院党委与合作企业党组织建立“党建联建共建”机制,推动校企党组织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深度协作。在与本地知名乳制品企业共建的产业学院中,校企双方党组织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企业党员技术骨干与学校党员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在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创新精神”,将党建活动与教学研讨相结合,既强化了党员的责任担当,又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提供了思路。针对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校企党员组成攻坚小组,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洗礼。
学院推行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要求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既提升专业技能,又在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一位在装备制造企业实践的党员教师,结合自己参与生产线技术改造的经历,为学生讲述团队协作攻克技术难关的过程,特别强调党员在项目中“啃硬骨头”的担当,让学生明白“技能提升离不开责任与坚持”。这种将党建元素自然融入实践教学的方式,避免了思政教育的生硬说教,更易被学生接受。
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创新开展“车间党支部”建设,在学生实习集中的企业设立临时党支部,由企业党员技术骨干和学校党员教师共同担任指导老师。临时党支部围绕“在实践中锤炼党性”“如何将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对接”等主题开展组织生活,让学生在生产一线接受党组织教育。有学生在实习总结中写道:“在企业临时党支部,我看到身边的党员师傅们不仅技术过硬,更在加班赶工时主动带头,在质量把控上一丝不苟,这让我明白,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思想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对技术的精益求精上。”
这种以党建引领产教融合的模式,不仅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内涵,更让红色基因在实践中得到传承与发扬。通过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企业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育人实效,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坚强保障。
三、聚焦立德树人:用红色基因培育时代匠才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的初心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技术技能人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将红色基因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通过课程、实践、文化等多维度发力,引导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筑牢思想根基,成长为既有过硬本领又有坚定信念的新时代工匠。
在课程建设上,推行“红色+专业”融合教学改革,要求各专业在课程标准中明确红色基因传承的具体要求,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食品质量管理》课程中,教师结合本地企业“视质量为生命”的发展理念,讲述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时坚守诚信经营、严把质量关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在《机械制造基础》教学中,通过介绍包头老工业企业中“党员技术攻关小组”攻克技术瓶颈的案例,诠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内容叠加,而是找到红色精神与专业素养的契合点,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
学院还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打造“红色文化长廊”,展示包头工业发展史中的红色故事和优秀校友事迹,让红色基因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中,在校史馆特别设置“校史中的红色记忆”专题环节,由老教师讲述学院在不同历史时期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历程,展现一代代轻工人的使命担当,激发新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近年来,学院毕业生中,超过半数选择留在包头及自治区内就业,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传承红色基因,以过硬的技术和踏实的作风赢得了企业认可,不少人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青年岗位能手,用实际行动践行“技能报国”的誓言。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将红色基因融入党建和立德树人工作,既抓住了职业教育的育人根本,又彰显了地方特色,培养出的人才不仅技术过硬,更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总结与展望:让红色基因在职业教育中焕发新活力
红色基因是高校党建工作的精神内核,也是立德树人的宝贵资源。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表明,将红色基因融入职业教育,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通过具体载体落地生根的育人实践;不是与产教融合割裂的工作,而是能够相互促进、协同发力的有机整体。
从根植地域红色文化,到创新党建与产教融合结合模式,再到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为新时代职业院校党建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一是立足地方实际,深挖本土红色资源,让红色教育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二是紧扣职业教育特点,将红色基因传承与产教融合、技能培养紧密结合,避免“两张皮”;三创新载体方法,让党建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内蒙古自治区职业教育正加速前进。作为其中的重要一员,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深耕红色沃土,深化产教融合,在传承红色基因中筑牢立德树人根基,在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中彰显职教担当,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自治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高校党建与立德树人工作任重道远,唯有不断创新、久久为功,才能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职业教育中焕发勃勃生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保障。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专项项目“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深度 融合路径创新研究”(课题编号:NMZSZD2022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张怡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