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六匠四维三阶:面向智能制造的电子信息类“新工匠”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2025-10-30 10:43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习总书记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对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广西玉林农业学校立足国家战略与产业转型需要,围绕面向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需求,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工匠育人耦合度不足、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以培养“匠技精、匠艺新、匠魂韧”的复合型智能工匠为核心目标,通过“思政价值引领”与“智能工匠技能提升”双核驱动,构建起“六匠”型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课程、平台、师资与评价四维协同,探索出一条“素养与技能并重、育人与服务贯通”的特色育人路径,为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注入了强劲人才动能。

  以工匠培养为内核,构建六匠型人才使培养目标定位高移

  面向智能制造发展需求,广西玉林农业学校精准锚定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核心要素,依据“服务新业态-对接新职业-融入新技术”的培养思路,将工匠精神系统解构并深度融合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与教育教学全环节,从价值塑造(匠德)、工程伦理(匠心)、卓越品质(匠魂)三大素养维度,以及专业技能(匠技)、核心技艺(匠艺)、创新能力(匠才)三大能力维度,创新性提出“匠德塑魂、匠心砺行、匠魂求卓越,匠技精操作、匠艺通工艺、匠才善创新”的“六匠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了培养目标从技能操作向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的战略高移,为培养适应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电子信息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明确导向。

  精准赋能、四维协同:构建面向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类工匠人才培养新生态

  围绕智能制造领域对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成果聚焦“智能工匠素养”,围绕“六匠”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课程-模式-师资-评价”四个维度协同构建育人体系:构建“素养引领、匠技贯通”的工匠课程体系精准筑基能力进阶。依托“理实一体、虚实共生”双线融通模式,强化工匠实战,通过“五级四阶”专创协同师资梯队,引领跨界教学打造匠师,建立“三维融合、动态赋能”的工匠评价体系,实现闭环赋能,最终形成“精准赋能、四维协同”的培养生态,实现智能制造技术技能培养与工匠精神塑造的深度融合,为电子信息产业升级输出具备“匠德正、匠技精、匠艺新、匠魂韧”的复合型智能新工匠。

  一是构建“素养引领、匠技贯通”的工匠培育课程体系

  以面向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类“六匠”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素养→技能→创新”进阶路径系统重构课程内容,设计以电子信息新工匠素养培育为统领的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架构。构建包括“修匠德、守匠心”的思政基础课程模块、“学匠技、练匠艺”为重点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立匠魂、成匠才”的拓展课程模块,有机融合“匠”“技”“创”等核心要素,优化“智能+工匠”课程内容供给,开发建设“活页教材+项目工单+虚拟仿真”三位一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依托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课程思政情境化、核心课程项目化、教学资源数字化”,形成思政教育与技能培养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电子信息类工匠人才课程体系。

  二是构建“理实一体、虚实联动”教学模式

  依托学校玉农智造服务中心、元信工作室等智能化实践平台及“数字教材+虚拟仿真+项目工单”数字化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模式创新。融通“学校课堂、企业课堂、社会课堂、虚拟工坊”四课堂,突破“线上仿真+线下实操”的时空限制,借助数字资源的精准投放与学习数据的实时分析,运用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智能技术创设“智能+”工匠培育场景,构建理虚实一体教学模式。通过教学云平台、虚拟仿真系统和工业软件开展理虚实协同实训,实施“智能设备装调+产线数字孪生+技术革新实践”等工匠培育项目的“虚实联动”阶梯训练,实现从掌握规范操作的基础匠技,到熟练应用的精湛匠艺,再到追求卓越、精益创新的内在匠魂的阶梯式培育。

  三是构建“五级四阶,专创协同”教师工匠素养提升模式

  对标工匠型教师“工匠精神、技术知识、专业实践、工程伦理、教学创新”五个核心维度,建立教师“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技术技能竞赛与认证进阶机制,梯度推动教师从“技术新秀—技术能手—专业骨干—技能名师—工匠之师”五个层级发展,创建“学习型+共享型+实战型”工匠素养资源库,依托学校教学云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规范技能名师带徒制度及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形成“匠艺传承、协同共进”的辐射带动机制,从整体上提升教师队伍的工匠素养、技术实践与创新能力,建成一支“精技能、善教学、能创新”的工匠型师资队伍。

  四是构建“三维融合、动态赋能”的“六匠”型人才评体系

  依据面向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类新工匠人才培养目标,从“匠德素养、匠技能力、匠魂发展”三个维度设计学生评价指标,评价主体涵盖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及学生自评。依托“工匠成长数字化平台”,线上线下同步采集学生“课程学习-项目实践-岗位实习”全过程中匠德践行、技能操作、创新尝试等行为数据。指导教师借助平台数据分析工具,开展基于实证的工匠素养发展性评价。以工匠精神养成为中心,改革传统单一考核方式,突出企业工单完成度、技能认证通过率、工艺改进表现等过程性评价,过程评价分值占比50%,降低期末理论考核权重,形成基于工匠养成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

  构建“技术赋能、三维进阶”电子信息类工匠人才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模式

  聚焦“工匠精神践行与技能转化”,以“真项目、真环境、真服务”为导向,构建分层递进、知行合一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体系。通过“基础服务-专项服务-创新服务”三阶贯通模式,层层递进,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社会服务全过程,在真实服务场景中实现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双重提升,形成“服务-学习-成长”的良性循环。

  一是基础服务层:夯实技术应用根基

  依托玉农智造中心、社区智能服务站等实体平台,面向社会和合作企业开展智能设备维护、家电义务维修等基础技术服务。学生通过完成真实工单、参与标准化服务流程,掌握规范操作要领,培养严谨细致、责任担当的工匠基本素养。

  二是专项服务层:提升产教融合效能

  与企业共建“技术服务中心”,承接产线调试、设备数字化改造等专项技改项目。实施“企业出题、师生解题”的协同创新模式,让学生在真实工程场景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锤炼精益求精、协作共进的匠艺水平。

  三是创新服务层:拓展技术赋能价值

  依托元信工作室等技术孵化平台,面向中小企业开展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开发、智能产线优化等创新服务。引导学生参与技术攻关和研发项目,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培养创新思维和系统设计能力,实现从技能应用向技术创新的跨越,塑造追求卓越的匠魂精神。

  在此模式培养下,学校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一是“六匠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实操考核优秀率80%,企业实践优秀率超20%,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135项,其中国家级5项、自治区一等奖28项,学生年均志愿服务超200小时,参与技术培训年均17次;技能证书通过率达99%,工匠精神日益彰显,智能工匠梯度初具规模。

  二是“工匠金师”队伍卓然成型,“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5%,获省级教学技能奖22项,出版专著2部、活页教材14本(2本为自治区规划教材,一本为国家级“十四五”规划教材),获专利26项,承担市级以上课题50项,发表论文42篇,获自治区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牵头共建创新中心、教学团队及名师工作室,完成多项重要合作。三是社会服务与实践成果突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自治区品牌专业,获自治区优质A类立项,师生年均开展技术培训17场,培训库区移民280人次;义务维修家电年均超100件,好评显著。通过元信工作室、智能制造中心完成毕业设计及智慧灌溉系统研发,实现创新跨越。

  作者:何勉 宁彬程 姚明泉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辽宁省教育厅 2025-10-16 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