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论《实践论》知行统一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23-10-23 17:39:00

[摘 要]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论证了知和行的辩证统一关系:行是知的来源,知依赖于行;行是知的目的,知通过行得到检验;知和行对立统一。知行统一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核心指标。受教育者认识的发展离不开实践,其认识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实践,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知行不一、知行脱离的现象,因此只有将实践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才能使受教育者做到真正的知行统一。

[关键词]《实践论》;知行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实践论》既立足于时代,又超越于时代。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还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实践论》的发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地位、理论价值。可以说,《实践论》既是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一篇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重要文献,它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正确的知行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释,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实践论》对知行统一观的解读

(一)实践(行)是认识(知)的来源和动力,认识(知)依赖实践(行)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从实践出发,认为实践是认识产生、发展的源泉。在《实践论》的开篇毛泽东即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切这些知识,离开了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之前的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认识依赖实践。

毛泽东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在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认识是由实践所引起并因其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基于实践前提的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中介,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了解到人与实践客体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实践是这一过程得以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过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这两次飞跃都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完成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他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人的认识会向着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人的认识能力也会随之不断提高。

(二)实践(行)是认识(知)的目的,认识(知)通过实践(行)得到检验

《实践论》指出,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只有正确指导实践,才能变成有用的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理性认识须表现到革命的实践,认识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个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存在,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性,这些问题是自身不能解决的。只有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目的,才能证明认识的正确性,否则认识就是错误的。

(三)实践(行)与认识(知)的对立统一关系

认识和实践是对立统一关系。其对立主要表现在实践和认识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认识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观念性活动,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物质性活动。其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上,即实践产生认识,认识指导实践。但从全部认识过程来看,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知行统一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从知到行转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基本也是最困难的一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促使人们把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行为及其习惯的问题。”知行统一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核心指标。基于认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容易陷入“为认识而认识”的困境。基于实践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受教育者做到真正的知行统一。

(一)受教育者认识的发展离不开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受教育者对于特定思想政治知识内容的认识问题,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通过教知识讲道理以形成受教育者认识”的庸俗的培养认识的做法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其教育效果也愈来愈差。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 “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而且,思想政治理论对于受教育者是否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取决于其是否具有真理性。认识的真理性离不开实践,又需要实践的确证,那么对特定认识的培养和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实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依此展开自己的逻辑,才能抓住认识发展的根本,教育的实施过程才更有可能符合人的认识发展的规律。

(二)发展受教育者认识的目的是为了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多少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进一步对此进行总结:“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教育最擅长的是帮助受教育者学会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掌握改造客观世界的意识和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此建构过的主观世界的指导下更加有效地改造和建构客观世界。

思想政治理论来自于实践,为了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引导受教育者面对现实问题,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通过实践来表现

马克思有一个经典论断:“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即理论进入群众的大脑继而通过群众的实践而实现为物质力量。但如果群众接受了理论并不付诸实践,那就说明理论并没有真正掌握群众。故理论要成为真正的思想意识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来证明,换言之,思想意识只有落实到主体的实践才会实现其真正的存在。

那么我们如何来判断“理论是否真正掌握了群众”呢?或者从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上,我们如何判断受教育者因受到教育而真正地改造或建构了自己的主观世界了呢?如前所述,思想意识只有落实到主体的实践才会实现其真正的存在。同理,只有受教育者付诸实践才能证明特定的思想意识已真正入脑入心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需由实践来检验。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与行

一个成功并且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认识,并促使受教育者将自己的思想道德认识在实践中外化为道德实践,并经过一定的积累,形成自身的道德习惯。但是,很多受教育者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真正做到将自己所接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化知为行,甚至部分人会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产生一些错误的知行观。

(一)有知无行

经过了十几年系统性的教育,当代大学生对善恶是非应该都有了基本判断,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人仍然不能够将所学到的“知”时时践行。扶不扶”现象让人深思,当遇到类似事情时,为什么我们潜意识地不敢上前施救,陷入思维上“不敢救”的层面?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不随手乱扔垃圾,公共场合不吸烟等等,做到这些并不难,但现实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却做不到。这反映出,很多受教育者并没有把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应用在道德实践中,没有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行为,在实践中没有做到化知为行。

(二)有知浅行

例如,当有人看到网络信息中非正义的事情时,他们大都会挺身而出,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帮助弱者伸张正义,用自己正义的观点去抨击非正义行为。但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如常见的偷手机问题、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那些在网络上言辞激烈的人不见得会主动站出来制止,原因在于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但社会中的事情是真实的,如果继续保持在网络中的那种态度,他们便会受到质疑与攻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三)有知错行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校园贷”,这也是危害最大的,常有一些学生明知借贷不好还要以身犯险。再有就是考试作弊问题,明知道这一行为不道德且违反学校管理规定,但还是会有人在考试中触犯规定。实践证明,这种有知错行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不值得提倡。教育者有责任让受教育者知道这种有知错行的做法,在社会实践及学习和工作中是极不可取的。

(四)有知深行

行是知的最终目的,知服务于行。每天早晚刷牙,就是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因为每个人都深知刷牙带来的好处,所以每天必刷,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尴尬和不对的地方。再比如,说一个人孝顺,其所有的行为都不是刻意的做作,而是发自内心的行为。带父母外出游玩,没事常回家看看,绝不会感到有任何负担和不适,而是非常正常甚至不可割舍的生活的一部分。

四、知行统一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计划性地传导给教育对象的带有引导性的思想政治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满足时代性、针对性的特点,同时要贴近学生实际,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转化为对学生思想引导,感情培育的有利契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是要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逐步帮助学生把握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和新使命。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式有疏导教育、比较教育、典型教育、自我教育和激励感染教育,除此之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还应该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如成立学生宣讲团,让受教育者在一次次的宣讲中不断巩固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同时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倡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为此要增强理论的科学性、时代性和说服力,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加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主体和对象的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实现思想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就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让受教育者先动起来。教育者要重视学生的主动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动起来,引导其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充分的主体性参与。

五、结语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哲学基础和内容,《实践论》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实现知行统一,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只有按照实践逻辑去治理,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回到其应有的轨道上来,其对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建构的影响最大化才会成为可能。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编写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7.

[2]《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

[3]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2-297.

[7]郭祎.十年来《实践论》《矛盾论》研究述要[J].党的文献,2017(5):107-113.

[8]刘丙元.基于实践哲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逻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22(6):101-106.

作者:田媛,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