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深入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注重校风学风建设,打造和谐育人环境。加强学风建设。落实《长安大学科研诚信管理暂行办法》,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形成弘扬优良学风的长效机制。优化学风建设体制机制,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日常管理,打造学风建设品牌活动,大力弘扬勤奋钻研、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贯彻落实《长安大学全面落实研究生指导教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引导和启发研究生提高学术修养,坚守科学道德,树立诚信为学的典范。通过名家讲座、师生座谈、学术论坛、博士沙龙、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做好全校性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发挥典型示范引领效应。积极培养推选道德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各类先进个人。每学年开展“最美教师”“师德标兵”“美德青年”评选表彰活动,激发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通过尊师第一课、九月尊师主题月等形式,推进尊师文化进课堂、进校园。开展“管理服务育人”先进典型、“党员先锋岗”评优展示活动,宣传推广一批管理服务育人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贯彻落实《长安大学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以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师德教育体系、师德荣誉体系、师德考核体系、师德监督和惩处体系,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大力开展“文明集体”创建活动。建立健全机关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每学年开展文明院系、文明处室、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食堂等创建评比活动,树立良好校风学风,激发师生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长安大学举行庆祝2020年教师节暨表彰大会强化师德师风价值引领
——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挖掘凝练精神内涵。加大大学精神研究展示力度。以建校70周年为契机,以建设一流大学文化为目标, 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挖掘校园建筑景观、校训校史校歌的文化价值,做好校史相关书籍编纂工作,汇聚一批反映学校发展历程、体现学校精神传承的精品力作。结合“双一流”建设年度预期目标,组建公路交通文化研究团队,产出3-5个公路交通文化建设成果。开发一批具有长大特色、受学生欢迎的校园创意文创产品,打造学校视觉识别系统,塑造学校良好形象。开展繁荣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广泛开展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精品活动,加强原创文化精品的创作与推广,培育打造有特色、高品质、示范性的校园文化品牌,扩大已有品牌影响力。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功能,每年至少开展2次“我们的节日”全校性主题文化活动,营造主题鲜明、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服务奉献中传承红色基因,在实践锻炼中增长知识才干。结对帮扶农村学校,通过提供教育教学设备、人才支持、开展文体活动等形式,助力脱贫攻坚。做好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和学雷锋示范点、岗位学雷锋标兵等项目、集体和个人的选树和推荐工作,将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开展向身边好人学习活动,举办点赞中国好人候选人、身边好人事迹分享会等活动。倡导教职工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或本校特困师生献爱心。
——建设优美校园环境,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文化校园”环境建设。加强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注重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挖掘校园建筑景观、校训校史校歌的文化价值,将校训、校风、校歌和交通特色融入景观建设。持续实施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整治项目,完善教育教学和服务功能,打造3-5个既有建筑品质又有文化格调的校园雕塑、实物景观。充分发挥文化场馆的育人功能,做好图书馆、校史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建设。依托特色优势学科,进一步挖掘博物馆育人内涵,彰显博物馆文化品质,将公路交通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等打造为学术交流、专业教育、科学人文精神普及传播的重要平台,成为传播长大精神、体现大学品位的文化名片。开展“美丽校园”创建行动。深化校园绿化净化美化工作,加强学术轴、礼仪轴、生活轴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造和综合治理工作,加快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引领区域性文明创建。建设和运用好学生文体活动场所,加快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建设,组织师生参与校园楼宇、道路、景点和公共区域的规划、建设、命名和管理,增强师生对校园环境的认同感、归属感。建立健全校园节能、节水、垃圾分类等绿色管理制度,培育和践行节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世界水日”“地球熄灯一小时”“文明餐桌”等主题活动,引导全体师生员工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循环、生态、可持续的环保理念,主动成为节能降耗的宣传者、推动者、实践者、示范者,建设绿色环保校园。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