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以产业链为导向构建专业体系
初冬时节,塞北地区已进入严寒季节。11月15日,榆林学院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屈雷教授率领科研团队前往榆阳羊饲料科技小院,开展饲料配方优化及养殖技术指导工作。
"羊产业作为榆林市畜牧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其饲料与营养研发是提升养殖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屈雷教授指出。该团队长期致力于山羊饲料配方研究,秉持"将实验室延伸至田间地头,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理念。其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山羊的瘤胃发育水平和营养吸收效率,已在当地养殖户中推广应用,有效推动了传统养殖模式向科学化方向转型。
作为榆林市唯一的本科院校,榆林学院紧密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创新产教融合机制,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实施精准化人才培养战略,切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人才引进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11月19日,在榆林学院化工学院实验室内,院长肖殷正指导学生开展自旋电子器件相关实验。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肖殷教授此前任职于天津大学,于今年4月全职加入榆林学院。
"榆林市拥有丰富的能源化工资源,我们将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力争在能源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更多服务区域发展的创新成果。"肖殷教授表示。
当前,榆林市正在全力创建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能源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快速发展,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为应对这一需求,榆林学院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倍增计划"和"创新团队建设工程",每年投入6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培养化学工程、机械制造、材料科学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为榆林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在生态保护领域,榆林学院采用柔性引才机制,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冯起院士团队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在榆林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围绕矿区生态恢复、退化草场修复、盐碱地治理等课题开展联合攻关,已取得多项重要成果。2024年,长期从事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李冰冰博士加入榆林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其主持的课题当年即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榆林地区为生态水文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实验室条件,我将扎根陕北地区,着力推动理论研究与区域需求的有机结合。"李冰冰博士表示。
产教融合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8月19日,榆林学院与榆林能源集团共建的现代能源产业学院正式揭牌。双方约定,将围绕榆林能源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战化"平台建设机制,构建"产教融合、供需对接"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开展目标导向的科研攻关,力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共建高水平联合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将教学场所延伸至生产一线,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实践导师。榆林学院已与企业、政府共建现代煤化工、现代农业等多个产业学院和实训基地,形成了"入学即入岗、桌位即工位、作业即产品、毕业即就业"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有效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
在绥德县四十里铺镇的陕西绥德黄芪科技小院,榆林学院师生定期开展病虫害调查、除草作业、取样分析等科研活动。"农业专业的教学必须扎根土地,在种植与管护实践中强化观察、思考和总结能力。"榆林学院贺学林教授强调。该科技小院由榆林学院与绥德县强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立,持续开展黄芪种植技术创新和仿野生栽培技术优化与推广工作,已有10余名专家教授和研究生长期驻点,惠及当地数百名农户。
科研攻关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今年6月8日,榆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研究生杨航、李懿轩团队凭借"碳汇增值师——绿源泉土壤调理剂促进低碳循环与生态和谐"项目,荣获第三届"创青春"中国青年碳中和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创新组金奖。该团队的指导教师为陕西省陕北矿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榆林学院现代农业产业学院李强教授。
多年来,李强教授团队聚焦榆林煤化工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矿山生态修复难题,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煤基固废改性、微生物活化及智能监测技术研究,引育生态修复新品种,实现了固废资源化与生态产业化的协同发展。目前,团队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其技术成果于2023年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实用技术名录,2024年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榆林学院张智芳教授团队针对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实现了"三废"与废热的协同资源化利用。在多位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榆林学院科研团队成功解决了能源化工产业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方案,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近年来,榆林学院持续推进人才引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通过"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精准对接机制,引导教师走出象牙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截至目前,该校教师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5项,科研项目累计到账经费达6.65亿元。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