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化”实践育人机制,基层沃土淬炼时代新人——德州工程职业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综述
2025年暑期,德州工程职业学院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构建“项目化、专业化、长效化”实践育人机制。坚持项目化运作,对接地方需求定制实践方案;聚焦专业化赋能,实现“专业所学”与“基层所需”深度融合;推动长效化传承,推动短期实践转化为持续动能。在此基础上,学工处、校团委统筹二级学院组建20支实践团队、500余名师生奔赴山东省10个地市乡村、社区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累计服务超过6000小时,直接惠及群众近万人。
一、深耕文化沃土,激发乡土文脉新活力
深刻践行“两个结合”,引导青年学子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阐释者和创新者,让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智慧交通学院实践团队探访淄博市钟书阁,深度体验融合齐文化元素的空间美学,参与瓦当纹样书签、秦篆书立等文创研习,体验古籍修复,并承担祈福墙维护、环境清洁等志愿服务,在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创新活力。
先进制造学院“探寻非遗”实践团深入德州市武城县,系统挖掘省级非遗“花杠舞”、德州市非遗“武城煊饼”及“运河大集”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团队创新策划“非遗故事会”进社区活动,通过互动宣讲、情景再现等形式活化非遗,并打造融合红色故事与民俗的“文化传承墙”,建立长效宣教阵地。实践团还与武城县当地文化部门开展非遗保护现状调研座谈会,了解当地非遗保护政策和措施,探讨存在的问题和保护措施。
二、精准赋能乡村,破解经济发展真难题
坚持问题导向,将专业优势与乡村实际需求精准对接,探索“专业+”的可持续服务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数字商贸学院“商链助乡”服务团在德州市抬头寺镇创新推出“普通话+电商”双赋能培训。针对方言沟通障碍,团队将“书本话”转化为“卖货话”,高强度训练农户用标准话术描述产品(如“百年扒鸡骨肉脱骨”、“西葫芦现摘清甜多汁”)并模拟直播场景。10天培训覆盖200余人次,助力农户订单沟通效率提升40%。
数字商贸学院专“暑”实践团来到聊城市冠县,针对当地灵芝、鸭梨产业需求,量身定制“电商直播话术”、“品牌文案设计”等课程,培训200余人次。同时,开展“普通话诵读经典”、“方言故事创编”活动,将红色故事、民俗融入其中,并打造产业文化展示墙,实现“技能造血”与“文化铸魂”并进。
三、暖心服务社区,守护民生温度显担当
倡导“小而实、精而暖”的服务理念,引导青年学子深入社区肌理,用助老、普法、环境治理等点滴行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信息工程学院“晨煦”志愿服务队深入菏泽市牡丹区各老旧小区开展助老行动。聚焦对孤寡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与健康关怀,队员们为老人们清扫房间、打造整洁温馨的居住环境,提供基础健康义诊服务,开展心理健康互动游戏等,有效缓解了老人的孤独感。
数字商贸学院“萤火探兴”志愿服务队在聊城沙镇镇化身“银龄数字导师”,一对一、手把手教老人视频通话、扫码支付、社区APP使用及防诈骗知识,制作简易操作指南,助力老人融入智能生活。这些“生活助老”与“数字助老”相结合的行动,切实帮助老人更好地融入数字时代,安享幸福晚年。
信息工程学院“减河法声”普法先锋队赴德州市星凯国际小区开展了为期5天的“德法同行・振兴有我”暑期普法实践活动。通过精准对接社区需求,队员们将《民法典》中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条文转化为“身边事”案例进行生动讲解,让法律知识从“文本”走向“生活”,赢得社区广泛好评。
先进制造学院“红星”实践团在德州市武城县振东社区开展环境治理活动。同学们彻底清扫街道、清除死角垃圾与“牛皮癣”,赢得居民称赞;信息工程学院实践团队在临沂市王家对河村、枣庄市鲍沟镇清理卫生死角120余处,并大力开展防溺水、防诈骗宣传,解析常见骗局,筑牢社区安全防线。
四、赓续红色血脉,筑牢信仰根基育新人
将“三下乡”作为行走的“大思政课”,引导青年在红色热土中感悟初心使命,在历史回响中汲取奋进力量,让爱国主义情怀深植于心。
智慧交通学院“岛城星火”爱国主义实践团在青岛市党史纪念馆重温革命烽火岁月,在海军博物馆登上“鞍山舰”、体验潜艇舱,深刻感悟“强军梦支撑中国梦”的内涵,厚植家国情怀。
数字商贸学院“红色教育实践团”在临沂市沂蒙革命老区聆听“最后一碗米送军粮”的感人故事,深受触动的队员们将信仰化为行动,9名成员在蒙山下郑重递交入党申请书。
数字商贸学院“向党于心、实践于行”实践团队在德州市拜访了曾参加1984年国庆大阅兵的空降兵老兵,聆听他讲述受阅的光荣经历。团队将所见所闻所感,精心制作成200份红色宣传页,在社区进行“一对一”宣讲,将英烈故事和革命精神传递给更多居民。
信息工程学院“萤火”社区志愿服务队走进济宁市汶上县雷锋展馆,近距离聆听了“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感人故事,解读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展馆内的雷锋日记复印件、生前用品复制品等,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雷锋同志爱岗敬业、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大家纷纷表示,要将雷锋精神融入日常,从身边小事做起,传承奉献精神。
“实践淬炼青春志,躬行方知山海情。”2025年的夏天,德工学子的足迹深深印刻在齐鲁大地的山山水水,他们将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在“自找苦吃”中锤炼过硬本领,在服务人民的火热实践中深刻理解国情社情,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让青春之花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847798756
2025-08-15 14:34
SRC-1973813755
2025-08-15 10:20
SRC-854845608
2025-08-12 08:15
SRC-1299159063
2025-08-11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