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上海海事大学特邀《更路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书保、海南更路簿博物馆馆长王振忠进校园,以专题报告、课程授课、实践互动等形式,带师生解码这部“南海天书”的文化密码,为海洋文化传承与海洋强国建设注入新活力。
此次活动是上海海事大学“有组织科研系列学术沙龙”的活动之一。上午的报告从一曲渔歌中缓缓展开——王振忠现场演唱《潭门赶海》,质朴的旋律裹挟着南海的咸风,瞬间抓住全场注意力。王振忠结合家族四代人的航海记忆,生动讲述《更路簿》的传奇故事。这部由潭门渔民世代相传的航海秘籍,不仅是南海航行的“活指南”,更是承载着我国发现、开发南海诸岛历史的“活态史诗”,为现代海洋治理与文化自信提供了独特的传统智慧。
“这是刻在血脉里的归程坐标,必须守好这份传家宝!”王书保强调了非遗传承的使命,“《更路簿》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流动的生命’,应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纽带。”
王振忠表示,此次将《更路簿》从博物馆带入上海海事大学课堂,最想让未来的航海人读懂先人的航海精神与航海智慧。同时,希望海南更路簿博物馆和上海海事大学联手,在《更路簿》的系统整理、国际传播上等方面发力——让这份“活遗产”既理得清历史脉络,也能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现场互动环节,师生结合航海技术、历史研究、思政教育等学科特色提问交流,碰撞出传统遗产与现代学科融合的创新火花。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为两位专家分别颁发“五老宣讲团成员”“大思政课指导教师”聘书,推动《更路簿》文化资源深度融入思政教育。
下午,两位专家登上讲台,为学校“强国系列课程”《走向海洋强国》带来“南海更路簿——蔚蓝故事里的沧海桑歌”专题授课,系统解读《更路簿》的由来、用途与历史意义,让海洋强国理念扎根课堂。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李爽表示,将把《更路簿》连接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故事,和现代海洋强国建设的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看到:这份智慧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和当下紧密相连的精神根脉。
学校商船学院航海技术专业223班大四学生张婷钰听了课程后,深受启发:“以前觉得非遗是“老物件”,听完才懂,《更路簿》里藏着古人的生存智慧和家国情怀。作为航海专业学生,我们不光要知道“是什么”,更要搞懂它“从哪来”,还要学会把这份传统智慧,和现在学的航海技术、海洋知识对应起来——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活动期间,两位主讲嘉宾还与学校“更路拾光”社会实践队、校史馆讲解队成员共同拍摄主题宣传视频,发出“南海:中国祖宗之海,共建和平、友谊、合作之海”的倡议,以青年力量践行海洋文化传承。
据了解,上海海事大学长期深耕《更路簿》研究与传承,其“更路拾光”实践队已两次赴海南潭门港开展实地调研,将海南更路簿博物馆设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持续推进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国际传播。此次活动进一步搭建起传统海洋文化与海洋强国战略对接的桥梁,让千年航海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