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马宏伟:地方应用型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东莞理工模式”
2025-07-15 09:31: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近日,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在长春举行。期间,东莞理工学院校长马宏伟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围绕地方高校的定位与发展、高校与城市、产业的共生共荣、卓越工程师培养等问题展开分享。

  “未来十年,地方应用型高校需要快速提升办学能力,尤其要注重与城市产业的共生共荣,我认为这是此类高校分类发展和综合改革的重要方向。”在谈到高校分类发展相关话题时,马宏伟这样说。


东莞理工学院校长马宏伟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中国教育在线:马校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专访。高校分类改革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的重要着力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第十一条明确提出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作为地方重点院校的“掌门人”,您如何看待高校分类改革发展?

  马宏伟《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颁布,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重要机遇,其中第11条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尤为关键。我在不同类型高校工作过,深知地方应用型高校与985、211等“双一流”高校在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模式、财政供给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我曾多次建议关注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因为这类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近90%,为“双一流”高校输送近90%的硕士生源,培养的毕业生90%奋斗在各行各业一线。因此,若想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则必须提升这90%高校的水平。在高校分层分类高质量发展、特色化发展的背景下,未来十年,地方应用型高校需要快速提升办学能力,尤其要注重与城市产业的共生共荣,我认为这是此类高校分类发展和综合改革的重要方向。

  中国教育在线:您刚才提到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至关重要,且必然与城市、区域、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那么,具体来说,地方应用型高校如何实现与城市、区域的共生共荣呢?

  马宏伟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我们深刻体会到地方应用型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与城市产业共生共荣。东莞是世界制造中心,产业基础雄厚,42个工业大类齐全,中小微企业众多,且正从低端产业向高端转型,目前正在大力实施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双聚焦”战略。

  那么,对于我们学校来说,就需要紧密对接东莞地方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调整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实际上,过去十年,东莞理工学院一直精准把握东莞市和大湾区的发展脉搏,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以学科优化调整、专业课程与企业需求敏捷融合、产教高效协同为抓手,形成了“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敏捷联动、多元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且多数留在东莞和大湾区,支撑了地方产业的发展。

  面对AI浪潮,我认为育人模式需要敏捷迭代,包括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改革、转变教学方式等,同时要将高水平科研要素转化为人才培养要素。此外,地方应用型高校相对来说底子较薄,师资以年轻博士为主,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学校也需关注和助力教师成长,要在教师成长和能力提升方面去投入,这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东莞理工学院校园风光

  中国教育在线:在当前国际格局下,国家对理工科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尤其重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东莞理工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理工类高校,正处于时代机遇的前沿。对于头部高校,凭借雄厚基础完成卓越工程师培养任务相对容易,对地方应用型高校而言,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以相对敏捷的速度,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呢?

  马宏伟:卓越工程师可以说是国家战略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其标准: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和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这三点分别对应德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东莞理工学院自2010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历经两个阶段的探索:

  第一阶段,2010-2020年,为1.0版本。在这一阶段,学校聚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现代产业学院推动产教融合,让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和实践能力。

  第二阶段,2021年至今,为2.0版本。这一阶段,结合总书记要求,学校全方位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

  在德育方面,改革通识教育体系,设立社区知行学院,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在产教融合中强化工程师精神培养。

  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打造了12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引进高水平团队,实施本科生“三进工程”(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项目),开设杨振宁创新班(本科)和吴仲华班(硕士),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创新大赛中的成绩显著提升。

  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方面,2022年,学校启动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与头部企业合作,企业出题(真实复杂工程问题),学校和学生答题,以“揭榜挂帅”的方式进行选题,本科学生在企业完成大四的专业实践。专业学位研究生7月10日开学,提前进入企业开展工程认知和实践。同时采用“双导师制”,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推动本研贯通培养,探索项目化、进阶式培养模式。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


东莞理工学院校训石

  (本文系东莞理工学院校长马宏伟在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上的访谈实录)

  本栏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中国教育在线策划、出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3-06-21 12:11:00
dddd
中国教育报 2015-11-17 09: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