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白菁洁 通讯员 徐志斐 欧阳姗姗)人间四月,春和景明。2025年4月3日至5月7日,杭州市茅以升实验学校联合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在科技馆一楼序厅隆重举办“匠心筑桥‘碳’索未来”学生桥梁作品展暨茅以升先生诞辰129周年纪念活动。这场融合科技创新、低碳理念与红色教育的盛会,既是向桥梁泰斗茅以升先生的深情致敬,也是新时代少年以实践传承科学精神的生动写照。
以桥为媒:匠心传承与低碳创新的交响
展览以84座学生桥梁作品为核心,分设“古桥传承”“现代桥梁”“低碳设计”三大展区。学生们以环保材料为骨、创新思维为魂,打造出拱桥、悬索桥、斜拉桥等多样模型。废弃纸板变身拱桥骨架,太阳能灯点亮桥面装饰,可降解胶水固定结构细节……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变废为宝”的巧思,诠释着“低碳未来”的愿景。正如学生代表杨瑾瑜所言:“科学没有捷径,坚持才能成功。”这些作品不仅是课堂知识的实践延伸,更是茅以升先生“习而学”工程教育理念的鲜活体现。
活动开展仪式上,上城区教育局代表缅怀八十八年前茅以升先生以“中国桥须由中国人造”的誓言铸就钱塘江大桥的壮举。这座镌刻着科技报国初心的钢铁丰碑,至今仍在时代浪潮中闪耀着自觉、自律、自主、自强的精神之光。领导寄语同学们:爱自己,努力学习实现自我成长,去创造生命的一切的可能;爱学校,珍惜在茅以升实验学校学习的机会;爱祖国,牢记使命,立志改变世界、引领时代。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内,领导嘉宾共同为展览揭幕,红幕落下的瞬间,历史与未来在此交汇,科技与艺术相映生辉。
薪火相传:科学家精神与红色基因的双重浸润
纪念茅以升先生,不仅需传承其“爱国、科学、创新、奋斗”的精神,更要将红色血脉融入育人实践。开展仪式特别播放了茅以升之女茅玉麟女士的视频寄语,她回忆杭州市茅以升实验学校是全国第一所以茅以升名字命名的学校,30年来,学校在科技教育方面特色明显。她觉得孩子们第一次把桥梁作品向社会公众做展示非常有意义,同时勉励同学们:“学习茅爷爷的精神,将来茅以升实验学校能走出几位向茅爷爷一样爱国的科学家”。与此同时,学校近期开展的“手作清明菊”红色教育活动,让家国情怀可触可感。清明节期间,少先队员还走进红色教育基地,以诗词诵读、英雄名片设计、传统美食制作等形式,实现“知、情、行”的统一,让信仰之光照亮成长之路。
展望未来:科技教育与绿色发展的时代使命
本次活动不仅是成果展示,更吹响了深化科技教育的号角。周建芬校长追溯学校三十载育人征程,学校始终以“承茅老之德,育创新人才”为办学宗旨,将茅以升先生“习而学”的工程教育理念融入血脉,深耕桥梁科技教育,形成以“承载、担当、力量、联通”为核心的桥梁教育文化。今日展出的 84 座桥梁作品,是学生们“格物致知”的实践成果,是学校以“科学家精神”浸润基础教育、以“知行合一”锻造创新能力的生动缩影,更是对茅老“教育为树人之本”理念的深情致敬。
“桥何名欤?曰奋斗!”茅以升先生的话语穿越时空,激励着新一代少年勇攀科技高峰。这场展览,是匠心与创新的碰撞,是过去与未来的对话,更是教育“培根铸魂”的生动实践。愿茅以升先生的爱国之志、科学之魂,如钱塘江潮奔涌不息,滋养更多心怀家国的“追光者”!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