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宁波大学:学生“住企”培养,趟出制造业人才培养新路子
2025-05-13 16:58: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洪柳)从2023年7月开始,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研究生林志翔就离开了“舒适”的校园,一直吃住在制造业龙头企业宁波力劲科技有限公司。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他每天早晚打卡,终于完成了一个副车架的低压铸造流程的优化,完成了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出题,学生答题。林志翔的这个科研项目是企业提供的,是一个来自生产一线的直接需求。事实上,像这样围绕企业问题“住企”培养并完成毕业论文的并非林志翔一个。

  历经近10年的探索与实践,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创新“大学办学在企业、师生工作在车间,项目制中出人才”的培养机制,形成了“产学研赛创”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有170余名研究生“住企”培养,来自生产一线的企业实际问题作为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课题的占比已经达到62%。这些毕业生发表论文74篇、专利28项、优秀实践成果10项,近三年来到制造业就业的比例高达99%,并涌现出了团中央“大学生双创先锋”“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典型。

  让企业出题,破解“校热企冷”育人困局

  宁波是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民营经济发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民企面临着人才短缺的生存压力,智能制造人才缺口约30万人。

  服务地方经济是新时代赋予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如何培养愿意在宁波民企就业且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专业硕士是重要命题。”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副院长彭文飞认为,机械类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有责任回应宁波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校热企冷”导致专业学位硕士实践资源少,校内科研导致学位论文课题校企互动差,产教脱节导致学生解决复杂工程创新能力弱……这些都是目前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所在。

  让企业出题,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住企”培养的研究生,每人都会领到一个项目,这些项目是直接来自生产一线的科研需求。林志翔在两年的“住企”时间里,在企业做了50余次仿真实验,又在学校实验室经过半年的铸造实验,终于在减少工时和提升强度两个维度上实现了突破,完成了工艺优化的任务。“同学们年纪轻、脑子活,没那么多条条框框,有时反倒能另辟蹊径”,某企业方联合培养负责人刘燕告诉记者。

  让平台赋能,以项目牵引制造业人才培养

  平台对人才培养非常关键。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建立了“力学+”智能制造联盟,与100多家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建设校企研究平台(研究院/研究中心/实验室等)25个,并将平台建在了企业里。除此之外,联盟还承担50个校企合作宁波市重点研发项目,合作经费超6000万元。

  如何依托项目激发企业活力?政校企三方共同汇聚资源,构建起面向产业科研的“企业出题→复杂问题校企答题→前沿问题政府助题”的“项目牵引”产研协同育人机制。

  成效是“肉眼可见”的。近3年,校企签订横向课题270项,政府助题项目50多项,签订合同经费约1.5亿元,保障人才培养的“一生一课题”。2017年以来,校企联合获省部级奖项20项,获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二等奖1项。

  “在师生助力下,我们所研发的产品获得了2024年度浙江省制造业首台(套)产品认证。”一家企业负责人兴奋地说。在项目牵引下,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进一步增强,2017年以来,在国家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和一等奖共计13项。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任务,未来我们会继续进一步深入车间、走进一线,去发现企业需求、去解决复杂问题,以‘真题真做’来培养更多具有‘真才实干’的制造业人才,不断开创校企共赢新局面。”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特聘院长阮殿波说。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