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编辑 邱彬鑫)为积极响应省“十四五”规划提出的高层次文化人才服务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号召,在浙江省“千万工程”和青年入乡“引育用留”全链条政策指引下,今年7月,浙江传媒学院“次元绘梦潮起青田”暑期社会实践团暨“服务青田高层次文化人才服务团”师生实践队深入丽水市青田县,开展主题调研活动。实践师生通过AI美育课堂、文化走访、艺术创作等形式,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和青年创业进行深入调研,用数字艺术助力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
农遗千年 探访大国农匠的当代传承故事
在青田冯垟村稻鱼共生示范区,队员们见到了“大国农匠”徐冠洪。他以共富工坊为纽带,带动百余农户增收,实现“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生态价值转化。烈日灼灼,他躬身传授稻鱼共生智慧;队员们执笔持镜,铭刻这位乡村振兴践行者让青田田鱼游向世界的动人篇章。
徐冠洪在青田冯垟村稻鱼共生示范区讲解稻鱼共生系统
实践队员记录徐冠洪为外地访问人员讲解技术细节
实践队员在稻鱼共生基地下水取景
团队与徐冠洪老师在基地合影
次元赋能 激荡稻鱼之恋的数字文化涟漪
“选择一张想要的图片……”在方山乡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里,一堂别开生面的AI美育课吸引了22名当地小朋友。实践团成员利用AIGC技术,将传统农耕场景转化为动态数字艺术作品,让孩子们亲眼见证自己的画作“活”起来。“看到我们的画在图片上动起来了,感觉非常有意思!”方山乡学校学生贾钦鹏兴奋地说。实践团成员程垚表示:“希望通过AIGC技术,让艺术教育更加生动,激荡稻鱼之恋的数字文化涟漪。”
实践队员卢田琳在稻鱼共生博物馆主讲AI美育课堂
方山乡龙现小学学生参与AI美育课堂
现场学生作品展示
校、地领导、实践团队与参与课堂学生合影
作为浙江省高层次文化人才服务团师生实践服务季的重要活动,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省高层次文化人才服务团团长陈凌广教授向方山乡赠送“农遗核心区大花园”书法作品,以传统艺术形式寄托对乡村振兴的美好祝愿。
陈凌广教授赠送书法题字
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书记(主持工作)张针铭则向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传承人、“大国农匠”徐冠洪赠送了学生亲手绘制的Q版肖像画。“前期我校与友诺动漫公司共创的《青田小田鱼》动画获得了金猴奖的重要荣誉,这次我们暑期实践团用年轻人的创意方式致敬传统农人,是我们对文化传承的新尝试。”张针铭表示。
张针铭副书记(主持工作)赠送Q版画像
情系桑梓 记录青年创业的多元共富之路
实践团循着乡村振兴的脉络,深入方山乡龙现村、根头村及仁塘湾村等地,开展沉浸式调研。在“世界农遗”核心区龙现村,队员们解码华侨文化与农耕文明的融合基因;于风吹稻浪工作室,见证“农遗+文创”如何以艺术赋能传统农业,为村民开辟增收新路径。
实践团队与稻田共生核心保护区创业青年合影
实践团队在根头村青年入乡实践站点调研
步入侨乡绿湾庄园,“庄园+农户”的共生模式令人耳目一新。队员们通过深度访谈,解构这一合作机制如何实现资源互补——庄园提供平台与渠道,农户输出劳力与技艺,最终编织成一张覆盖生产、加工、旅游的立体增收网络。调研笔记上密密麻麻的数据与案例,正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共富轨迹。
实践团队在绿湾庄园与西班牙创业华侨访谈
在为期三天的实践中,实践团队带着数位板和镜头走进青田的田间地头,利用IP形象创作、AI故事绘本、深度访谈纪录片等多种数字艺术形式重新诠释千年农耕智慧。白天,他们穿梭在稻浪间,用速写本捕捉田鱼跃动的瞬间,用无人机记录梯田的韵律;夜晚,工作室里键盘敲击声不断,将白日的所思所想转化为生动的数字作品。
实践团队在创稻鱼共生乡村文化绘本草图
实践团队宣传片片段
在本次乡村振兴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中,“次元绘梦 潮起青田” 暑期社会实践团高效推进,团队事迹陆续被潮新闻、青田传媒等平台报道。截至目前,团队累计投入实践工时近240小时,已完成原创绘本的高清矢量设计稿及时长1分22秒的4K高清青田宣传片,为地方形象推广与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接下来,团队正再接再厉,计划于八月初完成绘本2部、深度纪录片1部以及AI融合技术宣传短片1部。实践团热切期待,通过此次扎实的实践成果,能够成功衍生出数字藏品等创新项目,并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合作与赞助支持,共同为青田及更广大乡村的振兴事业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