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浙传“智绘浙里·非遗传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探寻非遗传承与创新之道
2025-07-28 15:43: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编辑 邱彬鑫 通讯员 张绮 黄馨怡 张天则)值此盛夏,浙江传媒学院“智绘浙里・非遗传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一段探访浙江非遗传承基地的旅程。团队先后走进余杭区非遗馆、丰同裕非遗博物馆及现代染坊、丰同裕蓝印花布成品售卖店和嘉兴市丰子恺纪念馆,深入调研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余杭区非遗馆 数字与非遗的碰撞

  为扎实推进 “智绘浙里・非遗传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团队于6月中旬提前启动前期调研工作,由研究生成员与指导老师组成先遣小组赴余杭区非遗馆打前站,为7月初正式开展的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6月15日上午,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赴余杭区非遗馆进行调研,余杭区非遗馆郭孟凡馆长详细介绍了涵盖蓝印花布、西湖绸伞、水乡婚礼、径山茶业等多项非遗项目。

团队与余杭区非遗馆馆长合影

  该馆将数字技术与实物展列相结合,打造创新性的“天地联动”系统,谱写了一幅宏大绵长的余杭非遗画卷。其中,余杭非遗×三亖拾研快闪空间中的诸多蓝印花布文创产品吸引了团队成员们的注意。

蓝印花布工艺产品

  丰同裕非遗博物馆 蓝染技艺的历史脉络

  7月7日上午,实践团队一行成员前往丰同裕非遗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展示了丰同裕从印染店和印染作坊一体式染坊店到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的发展脉络。馆内通过实物与文字说明,介绍了蓝染核心原料板蓝根的特性,及胭脂果、栀子、艾草等传统草本染料的应用。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的工艺美术设计师朱雪芬为实践团队成员热心讲解灰缬、扎染、夹缬、蜡染等民间蓝染工艺,并结合现场的油纸雕版、刻刀等用具实物着重介绍丰同裕染坊运用较多的灰缬工艺流程,直观呈现了传统蓝染的技术体系。

朱雪芬老师为团队讲解

  接着,在朱雪芬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还实地探访了丰同裕现代染坊。染坊内采蓝制靛、油纸雕版、拷花上浆、入缸浸染、刮浆显花等传统工序保持完整,同时引入了温控、室内晾晒等现代化辅助设施。针对市场变化,企业还推出多项创新举措。创意手工坊面向公众开放体验,参与者可完成简单的蓝染制作;设立直播间开展线上销售,拓展市场覆盖范围;与乌镇、濮院等景区合作设立分销点,推动传统技艺从单纯传承向产业化运营转型,进一步激活蓝印花布非遗项目的活力。

团队成员参观调研丰同裕现代染坊

  随后,团队成员一同走进丰同裕蓝印花布成品售卖店,朱雪芬老师为团队成员介绍店内陈列着的服饰、手帕、布面笔记本、零钱包、棉花布偶等结合传统工艺与当代审美的各式蓝印花布工艺品。朱老师特别提及,丰同裕染坊已手工配制出多色阶的蓝染料。将不同纯度的蓝色加入布面设计,延展了蓝染工艺美学表达的边界,也融通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立象尽意的美学境界。

丰同裕蓝染工艺成品

  丰子恺纪念馆与漫画馆 艺术与非遗的奇妙连接

  7月9日,团队成员们赴嘉兴市丰子恺纪念馆,参观丰子恺生前旧居、旧物,深度了解了丰子恺生平及其创作缘起。

团队成员参观丰子恺故居

  实践的最后一站,团队成员们一同走进丰子恺漫画馆, 馆内丰富的展陈系统性地呈现了丰子恺先生的艺术世界。成员们得以近距离欣赏其众多脍炙人口的漫画作品,从描绘童真趣味的《丫头四岁》、《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到蕴含深刻社会观察与人生哲理的《护生画集》系列,再到清新隽永的山水小品。丰子恺先生简约流畅的线条、平实质朴的意境、饱含温情与幽默的笔触,生动展现了他“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的独特艺术魅力,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其作品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馆内特别设立了介绍李叔同(弘一法师)与丰子恺深厚师生情谊的展区。成员们了解到,李叔同不仅是丰子恺在艺术和人生道路上的启蒙恩师,其深邃的思想与人格魅力更对丰子恺产生了终身的影响。展板上醒目地提及李叔同那首传唱不衰的经典之作《送别》,这首意境悠远、情感真挚的歌词,正是李叔同艺术精神的一个缩影,也让团队成员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丰子恺艺术中那份对人生况味深沉体悟的源头。

  此外,展览更清晰地揭示了丰子恺家族与蓝印花布、与“丰同裕”染坊的深厚渊源。展板文字记述道:“1846年左右,丰子恺的祖父丰小康创办了一家名为‘丰同裕’的染坊。自此,染坊中深深浅浅的蓝色色泽,便深深烙印在丰子恺儿时的记忆当中。”团队成员们联想到前几日深入调研的丰同裕染坊及其蓝印花布工艺,丰子恺的童年浸染于染坊的靛蓝世界,观察那些由刻版、防染、浸染而生的千变万化的蓝白图案,这种独特的视觉经验与手工氛围,无疑在无形中滋养了丰子恺敏锐的观察力、对民间艺术的亲近感以及日后形成其独特简练、富有装饰性线条风格的美学根基。染坊的“蓝”与漫画的“线”,在此刻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奇妙连接,展现了民间工艺与高雅艺术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

丰子恺漫画馆

  漫步在漫画馆宁静的空间里,团队成员们被丰子恺先生“万物皆可爱”的生活哲学、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精神以及“人生短,艺术长”的永恒箴言深深感染。带着这份丰厚的体悟,团队圆满结束了此次富有意义的实践旅程。

团队全体成员于丰子恺漫画馆前合影    

  最终,满载余杭数字活化、丰同裕蓝染温度与丰子恺艺术哲思的体悟,“智绘浙里·非遗传新”团队返校投入创作。经师生联合指导、反复打磨,成果汇报会精彩呈现:运用数字技术制作的AI短片生动呈现蓝染工艺;融合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的文创设计让非遗触手可及;着眼数字传播的创新方案探索活化新路径。这些成果深刻展现了学子们融合非遗文化内核与数字创意手段的实践能力,昭示着非遗“传新”的青春潜力。

AI短片创作研讨

AI短片《蓝布摇啊摇》海报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