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禁毒防艾防诈骗,青春聚力助振兴:贵师院“苗木成长”实践团在三都水乡行纪实
2025-07-29 10:57:00
贵州师范学院

  盛夏七月,热浪翻涌着贵州黔南的层峦叠嶂。贵州师范学院丽琼工作室“苗木成长”志愿实践团的旗帜,如一缕清风,吹入了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的青山绿野之间。这支由大学青年学子组成的队伍,以“禁毒防艾防诈骗,青春聚力助振兴”为号角,将知识的甘泉、关怀的温度,播撒进这片民族聚居的土地深处,为乡村振兴的画卷添上一抹鲜亮的青春底色。


  深调研:脚步丈量民情,数据厘清需求

  活动伊始,实践团便将目光投向周覃镇新园村,队员们携带调研问卷与宣传资料,兵分五路,叩响村民家门。村委干部大姐主动成为“翻译官”,带领着汗流浃背的大学生穿梭于蜿蜒村路。在一户木楼前,队员小李蹲在竹凳旁,耐心解释问卷内容。当问及“奶茶粉”“跳跳糖”等伪装毒品时,抱着孙儿的阿婆一脸茫然:“糖不是甜的?娃儿吃的能有啥事?”经过耐心讲解后,阿婆恍然大悟。

  调研足迹由新园村延伸至移民安置点“幸福小区”与喧闹的周覃镇集市。在小区凉亭里,队员小张遇见外出务工返乡青年小蒙。谈及新型诈骗手段,小蒙坦言:“在外头手机总接到些中奖短信,差点就信了。”在集市熙攘中,队员们敏锐捕捉到老人对“高回报投资”的轻信与儿童对陌生人“零食诱惑”的懵懂。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一手资料,最终汇成精准的行动指南,为后续宣讲与活动锚定方向。

  强宣讲:知识穿透迷雾,共筑安全堤坝

  带着调研收获的厚厚笔记,实践团迅速投入核心主题的宣讲战场。“禁毒防诈防艾”的号角在周覃镇多个角落吹响。在幸福社区会议室,队员小王以“老中医问诊”骗局为引,剖析诈骗套路。当讲到骗子如何利用“孝心”设局时,台下几位老人频频点头。针对电子烟涉毒陷阱,志愿者小陈手指宣传资料上的仿真模型图片:“这种‘上头电子烟’,一口就能成瘾,身体就垮了!”触目惊心的案例让年轻听众神情凝重。

  宣讲不拘形式——在街头巷尾,队员们化身移动宣传站,手把手教老人下载国家反诈APP。一位水族大爷在队员帮助下安装成功,笑得豁牙可见:“这个好!以后骗子打电话来,它就叫!”入户宣讲则更显温情。在村民老吴家灶台旁,志愿者小刘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破除了“同桌吃饭会传染”的误解。老吴紧皱的眉头逐渐舒展:“懂了懂了,不能看不起病人,要讲科学。”知识如涓涓细流,穿透疑虑与迷雾,在群众心中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堤坝。

  青春扎根:童心播种希望,歌舞凝聚乡情

  安全守护的种子,尤需在幼小的心田精心播撒。在周覃镇第二幼儿园,教室充满欢声笑语。队员带领孩子们学习“禁毒”“诈骗”主题相关手语,让孩子们从内心牢记安全重要性。最令人屏息的是“火焰掌”实验——志愿者手掌瞬间腾起烈焰又安然无恙,科学的神奇让孩子们尖叫连连,也烙印下“远离危险品”的直觉认知。

  在幸福社区活动室,扭扭棒手工成了孩子们的新宠。他们专注地将彩色绒条弯折成花朵与动物,队员小赵在旁轻声引导:“毒品就像扭扭棒,一旦扭曲变形,就很难恢复原样。”跳绳比赛更将气氛推向高潮,跃动的身影与安全知识巧妙融合,快乐中深植自护意识。安全意识的嫩芽,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悄然萌发。

  “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尾声,一场展现青春活力与民族团结的文艺汇演如期而至。幸福社区篮球场上灯光如昼,街舞《青春之火》引爆全场热情。小品《天降馅饼》以夸张幽默演绎“刷单返利”陷阱,台下的笑声与顿悟的叹息交织。当地小朋友的歌舞表演更是成为民族团结的生动注脚,现场气氛热烈,青春与乡土文化于此刻深度交融,汇成一股向上生长的蓬勃力量。

  随着汇演结束,“苗木成长”志愿实践团为期一周的行程也画上圆满句点。在周覃镇的山水间,实践团的成员们不仅留下了“禁毒防艾防诈骗”的坚实屏障,为周覃镇群众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服务,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光明的种子,为乡村肌体注入了生生不息的青春活力。这记忆将如苗木根系,在更广阔的振兴原野上,默默汲取养分,终有一日亭亭如盖,荫庇一方。丽琼工作室的青年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他们的故事,是青春献给乡土最深情的诗行。

  文、图/贵州师范学院谭丽琼工作室 审核/谭丽琼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